张生在此喜莺莺

张生在此喜莺莺

虚心冷气散文2025-04-21 08:32:36
元代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可谓流传之广,元、明、清以来,《西厢记》被京剧、评剧及地方的各种剧目搬上了舞台。流传之广,知晓率之高,可以说是前所没有的。《西厢记》使蒲州的普救寺名声大振。普救寺成全了
元代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可谓流传之广,元、明、清以来,《西厢记》被京剧、评剧及地方的各种剧目搬上了舞台。流传之广,知晓率之高,可以说是前所没有的。《西厢记》使蒲州的普救寺名声大振。普救寺成全了《西厢记》,《西厢记》弘扬了普救寺。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知道普救寺是几十年前的事,可上普救寺游览却没敢想过。事物总是这样,有时候是很巧,我和老七上华山,临时动议到永济,这才能得以看普救寺。
我们看完鸛雀楼,那个老者司机又将我和老七送到普救寺。下了车,远远的就看到了那座莺莺塔。当我们步行到普救寺的山门旁边时,一道弯曲的墙壁刻画着《西厢记》的全部故事。那张生、那崔莺莺、那红娘刻画得惟妙惟肖。
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互相瞅着,似乎有点调皮,是否一雌一雄,没有细看。登上两起台阶便是山门,山门的立柱上有一副对联:“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一看这对联,就知道这寺庙就是一个爱情寺庙。别的寺庙万万不敢贴这样的对联。山门与大钟楼、莺莺塔成一条直线。一层比一层高。过了山门登台阶而上便是大钟楼。这大钟楼是三间正房,周设门窗,走廊与栏杆处可供游人登高远望。钟楼上有一幅对联:“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这大钟楼在《西厢记》成了观阵台。看到这大钟楼,我想起了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开宗明义就写了前朝崔相国死后,老夫人和女儿崔莺莺、红娘及老夫人未成年的儿子欢郎扶灵柩回博陵安葬,途中遇阻,就将灵柩寄在普救寺内。娘四个在寺内的西厢下借了一处院落住下。此时,洛阳的张君瑞欲上京赶考,路过此处。到普救寺玩耍,巧遇小姐崔莺莺和红娘。张君瑞一见钟情,问和尚后,得知崔莺莺是前相国之女,就住在寺中。崔莺莺和红娘离去后,那张生心想,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于是,在寺内租房,住进了普救寺。实际上,此时,崔莺莺已经许配给老夫人的侄子郑尚书之子郑恒为妻。只因崔相国的丧期未满,未能结婚。那张君瑞住进了寺庙,苦于无法接近崔莺莺。此时镇桥将官贯于抢劫民女的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于是率五千兵围住普救寺,要强娶莺莺为妻。老夫人情急之下听从莺莺主意,许诺如有人能够退兵,便将莺莺嫁他。张生喜出望外,修书请得同学和结拜兄弟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解围。白马将军杜确前来解围时。张生为了显示自己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的能力,就请郑夫人和法本长老等僧众到大钟楼观阵。白马将军的兵丁骁勇善战,终于赶走了孙飞虎,为崔莺莺解了围。可解围后,老夫人绝口不提婚事,只让张君瑞和崔莺莺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失望之极,幸有莺莺的丫环红娘从中帮忙,扶莺莺月夜烧香,听见张生弹琴诉说衷肠等等故事情节。这就演绎出红娘从中牵线的爱情故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我想在《西厢记》中,这钟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顺钟楼而上是塔院回廊,共有四十余间房屋。《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时“登了宝塔,将回廊绕遍”皆是此院。过了回廊便是莺莺塔。莺莺塔是砖砌成的。我查了查共十三层。整个塔显得非常灵巧。据介绍,原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地震中毁掉了,眼前这座塔是清朝嘉靖年间的1563年重修的。更使人神奇的是,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在塔的附近以石相击,人们在一定位置便可听到“咯哇、咯哇”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传说,是工匠师筑塔时安放了金蛤蟆在内。实际上是塔身中空所致。莺莺塔回廊西侧外有一个击蛙台,这是击石的最佳位置。台下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鸣亭,这里是听类似青蛙鸣叫回音的最好去处。过了莺莺塔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上有一副对联:“法鼓金鐸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灑松梢”此殿的三尊石雕佛像是一九八五年七月从此殿基址下一米处出土的,据有关专家初步鉴定此佛像是南北朝时的遗物。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一折就发生在此殿。
顺着大雄宝殿往西边一走,老远的就看到了一男一女穿戴着古代服装在那站着。我和老七不知何故,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对蜡人。这就是张生和崔莺莺。他们站的地方就是梨花深院,俗称“鸳鸯院”。这小院就是老妇人、崔莺莺、红娘和莺莺之弟欢郎在普救寺的寓居之所。只见一道小门,门两旁一副对联:“梨花院落溶落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小门上一对红灯高悬,倒也显得雅致。《西厢记》中的“惊艳”、“赖婚”、“邀宴”、“跳墙”、“拷红”等情节都发生在此院之中。进入小门是一道影壁。过了影壁是小小的三合院。北正房三间,西、东厢房各三间。西厢房三间是莺莺、红娘的居室,古典名著《西厢记》即以此命名。我和老七到屋里一看,南房有一对蜡人,是莺莺在看东西,红娘在一旁指点。北房是卧室。中间的明间悬挂着字画,地上有一对木椅;北房三间是老夫人的居室,东为卧室、西为佛堂。《西厢记》中“堂前巧辩”即“考红”一折发生在此房之中。进的房来,见老夫人坐着,红娘跪着,崔莺莺之弟欢郎在一旁看着。这姿势正是拷问红娘;东厢房三间,是莺莺之弟欢郎的住房。在欢朗的房中有一组蜡人,老夫人、崔莺莺、红娘、欢朗和张生。此场面准备吃饭,这正是“邀宴”一折。出得院来,在外域的墙角处,有张生跳墙的痕迹。
看完梨花深院,我们又到了张生初借普救寺的房子“西轩”去看。这西轩在回廊和大佛殿的西偶。三间房子,典雅秀气。进的房来看,一侧是卧室,一侧是张生和书童二人在谈论这一封信。冷眼一看,真如真人一般。张生在这间房子里住到白马将军解围,老夫人赖婚,张生搬出此屋,移居梨花深院东边的书院。
《西厢记》的故事充实着整个寺庙。除了房屋建筑,还有莺莺小道等。看完《西厢记》各个情节中的建筑和蜡人,我们游览了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十王堂、藏经阁。罗汉堂等。整个寺庙充实着爱。据说,很多年轻人和金银婚的老年人都到这里拜谒,希望爱情长久。
经过看说明、打听,最后才弄清楚这普救寺的来龙去脉。原来,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郭威围蒲州一年多,蒲州不能攻克。百姓在城里苦不堪言。于是,郭威密请永清院的僧人讨教良策。僧人说:“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