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食”印象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不知这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中国人是很讲究“吃”的。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孔子就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主张。翻开中国的文明史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不知这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中国人是很讲究“吃”的。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孔子就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主张。翻开中国的文明史,处处写着“民以食为天”的教条,这也许是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
既然我们的祖先把“饮食”列入“文化”的范畴,那么,此次南下的“世纪之游”,就不能不把“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于是,在上海逗留的四个晚上,我们在四家风格迥异的餐馆里,品尝了沪、日、川、浙四大特色菜,其印象之深,感受之烈,不亚于白日的景点观光。
珍馐小南国
“小南国”是上海颇有名气的一家餐馆,那里的菜肴,汇集华夏各菜系之精华,可谓:“进一家餐馆,品八方滋味”。众庄员抵达上海的第一天,就到这里品尝了一桌丰盛的珍馐佳肴。
上海风味的糯米甲鱼,四川风味的川椒子鸡,浙江风味的绍兴醉鸡,淮杨风味的清炒蟹粉,还有广东风味的椒盐大王蛇。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清蒸黄油蟹”。“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清蒸后的黄油蟹,蟹膏似玉,蟹黄如金,入口“鲜而肥,甘而腻”,有一种不可言表的奇妙享受。
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到:“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螃蟹与美酒令他神魂颠倒。
从小生活在海边,对螃蟹再熟悉不过。可做梦也没想到,这长相奇特之物,竟会令那么多人垂涎欲滴,爱不释口。
蟹有海蟹、江蟹、湖蟹、河蟹之分。黄油蟹大概应列入海蟹一类。中国的名蟹不胜枚举,如潮汕赤蟹,莱州大蟹,屯溪醉蟹,炎亭江蟹,还有辽宁兴城的梭子蟹,阳澄湖的大闸蟹等等。蟹不仅营养丰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品蟹,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和享受。
最近,又一道靓丽的蟹品——“香辣蟹”风靡津城。上海宋记香辣蟹,在天津解放南路开了一家连锁店,他们的广告语很醒目:“晚上别去,可能没有座位哦!”虽说有招宾揽客之嫌,但其火爆场面也略见一斑。
有鱼在高木
“鱼我所欲也”,这是孟子的话。其实,不仅孟老夫子爱吃鱼,天底下爱吃鱼者大有人在。天津人对鱼情有独钟,这满大街小巷的渔村、渔府、渔乡、渔夫、鱼馆……就是佐证。
鱼类是首屈一指的健康食品,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等各种营养成分。是名副其实的“延年”食品。据说,日本人寿命长,与他们大量地摄取鱼类密不可分。
鱼,在日本料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过,扶桑人吃鱼,多讲究生吃。制作上,要求材料新鲜,切割讲究,摆放艺术,注重“色、味、形、器”的和谐统一。
此次,在“高木”所品尝的日本料理中,当然少不了“生鱼片”这道主菜。
生鱼片,亦称刺身,音译“沙西米”,它是将新鲜的鱼类和贝类等海产品,采用适当的刀法切成片,再蘸上相配的酱汁调料而食用的生食料理。刺身的搭配讲究白、赤、青色,白即白色的肉,这种肉的油脂少,肉质细腻,如加吉鱼,鲷鱼等;赤生的特点是油脂大,口感滑嫩,如三纹鱼,金枪鱼和贝类等;青生则有鲭花鱼、鲈鱼、苔鱼等。吃刺身,一定要有配菜,如白萝卜丝,苏子叶,柠檬等,同时,还必须有调料,如日本酱油、绿芥末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助调味的作用。
“鲜鱼片片美,清酒杯杯香”。生鱼片,的确是美味佳肴,但它又不是普通中国人所能经常亲近的,这并不是饮食习惯的缘故,而是因为其价格实在不菲,我等能有这种口福和造化,实在是托日本同窗之福。
布衣品川味
提起川菜,人们的印象就是“大地一片红,辣你没商量”。其实,这是对川菜的一种误解。川菜的最大特点是“百菜百味,一菜一格”,故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
虽说“百菜百味”,可在川菜馆里就餐,不能不品“辣”。川菜之辣,有麻辣、湖辣、酸辣、椒麻、鱼香、姜汁、芥末等诸多辣型。川菜在烹制调味时,常把咸甜酸辣集中使用在一个菜上,即突出主味,又辅以它味,这种越辣越痛快的独特感觉,被许多人所青睐,尤其是在溽热高温的夏季,被辣得眼中流泪,头上流汗,不禁还要大呼一声:“好爽!”
“巴国布衣”是上海著名的川菜馆,这里的菜品颇具特色。如:尖椒竹荪蛋、水煮鲈鱼、清椒鸭掌、戗炒三菌,麻婆豆腐等。然最令我称奇的当属“三峡石爆脆肠”。此菜一上桌,就给人一种“大气磅礴”之感。硕大的器皿里,川椒红彤彤好大一片,脆肠段黄澄澄星星点点,最为奇特的是,在红辣椒和黄肠段的下面,还有一层五彩光滑的鹅卵石。夹一块脆肠段放入口中,咬一口,辣酥酥,脆生生,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吃这道菜,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还有一种娱乐把玩的感受。当大家以为,钵中已无脆肠时,如果你能“锲而不舍,翻石不止”,你可能会在卵石下面,又发现一块黄澄澄的脆肠。此时此刻,你也许会扬扬自得地吟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巴国多诗酒,布衣傲王侯”。巴国布衣,为我们建造了一个都市里的村庄,记忆中的老家。
咸亨赏乡野
“咸亨酒店”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一家酒店的名称,因此,一提起“咸亨”,就想到鲁迅,想到孔乙己,想到江南古城绍兴。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集会于绍兴,当时称会稽。春秋战国时,曾为越国都城,唐时称为越州。至宋朝,宋高宗为其题“绍祥中兴”,于是便有了今日之“绍兴”。
绍兴自古以来就名人辈出,古代如范蠡、文仲、陆游等;近代如秋瑾、鲁迅等。鲁迅的日记中,记得最多的,一是“书店”,一是“饭馆”。家境困顿的鲁迅,肚子饿了,思饮食,倒是很正常的事情。绍兴的父老乡亲,应当感谢他们的老乡鲁迅,没有鲁迅,就不会有如此红火的“咸亨酒店”。
在中国的八大名菜中,有浙菜一宗。浙菜是由杭州、宁波、温州和绍兴四个地方菜组成。绍兴菜,擅长烹制生鲜家禽,其特点香酥绵糯,汤浓味重,富有浓郁的水乡韵味和乡野气息。绍兴的代表菜有:绍虾球、干菜焖肉、清汤越鸡等。但,在我看来,绍兴菜中最具特色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乡野小菜”。什么茴香豆、卤香干,什么咸煮花生、糟六鲜,什么马兰头豆腐干等等。吃腻了山珍海味,大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