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官和做学问
做官和做学问,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分量孰轻孰重,至今依然是无法证明的“歌德巴赫”猜想。但从趋之若鹜的每年报考公务员行列中,可隐约作出这样一个模糊的判断。现代年轻人,做官的意识在增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做官和做学问,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分量孰轻孰重,至今依然是无法证明的“歌德巴赫”猜想。但从趋之若鹜的每年报考公务员行列中,可隐约作出这样一个模糊的判断。现代年轻人,做官的意识在增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他们感觉到还是做官有保障。他们看到了公务员待遇的迅速增长,已非普通公民可及。虽然报纸上宣传的是离退休企业职工年年在增加工资,而公务员却没有。但人们感受到的是,单公务员的奖金和补贴就已远远超过普通公民的全年收入。这可能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要抢着当官的原因。现在是只要有官,那怕当村官也愿意。我不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些莘莘学子,苦度十年寒窗,最后选择去当村官的目的,难道真是想带领农民一起致富吗?我总觉得大学生争着当官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他说明官场的权和利正吸引着年轻的一代。当然干部队伍需要知识化,但整个社会,整个民族更需要知识化,做学问的人都争着去当官,不利于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官和做学问不能兼顾,想当一个全心全意为民的好官,就做不好学问。如果把当村官当作一种过渡,那么这个村官也肯定当不好。不要看到几个典型就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个别现象代表不了整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
有人做过分析,当官和做学问的函数关系是成反比的。当然他的分析材料是已经死去的古代学者和官吏,古代文人当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拒官型:这类人不愿当官,专心做学问,他们大多是一代宗师,如东汉的郑玄、皇甫谧。
二、辞官型:这些人当过官,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辞官做学问。他们的学术著作都是在辞官以后完成的,如明代的李贽、清代的袁枚。
三、罢官型:这些人不是不想做官,而且也想做个好官。不过官场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凭自己的意愿就能把官当好,他们被罢了官,但却因祸得福,使他们有了做学问的时间。如唐宋八大家的苏轼,扬州八怪中的郑燮。
四、无官型:这些人有学问,也想当官,但没有机遇,所以只能隐居做学问,如隋代哲学家王通,清代王宗羲、顾炎武。
五、官学交替型:这部分人时而为官,时而做学问。如宋代朱熹,三上三下,他的著作却都是在每次下台后完成的。尤其是在他晚年下台后,闭门著书,成就了他一代理学宗师。
研究表明当官和做学问的函数关系是成反比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学者,就必须放弃做官的念头。国家也应该为他们创造做好学问的条件,不要给他们加上许多头衔,让他们忙于接待记者,到处做报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年两弹一星的元勋,都像隐士一样默默无闻的做他们的学问,以致成为各项各业的泰斗。在我国学术气氛还不浓,尖端知识分子还不多的现状下,想当官的人增多并不是好事。做好学问并不等于不能为国是出谋划策。南朝有个陶弘景,梁武帝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梁武帝只能经常派人登门求教,因此时人称他“山中宰相”。这有点像现在的“智库”,当代知识分子可以做领导的“智库”,把好点子提供给决策者,不必争着去做官。当然这也得给他们创造条件,使现在的大学生觉得做学问比做官合算,否则他们还是会争着去做官,这涉及到“永恒的利益”,不是几堂政治思想教育课能解决得了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芙蓉姐姐”现象之网络推手
下一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