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姐姐”现象之网络推手
网络炒红了很多人,是西施,炒一炒更红,是效颦的东施,炒得好也是“赛西施”,譬如“芙蓉姐姐”就有“赛西施”的效应。其实像“芙蓉姐姐”这样的网络红人,大伙儿都明白是咋回事,但众人还是推波助澜、添油加醋乃至
网络炒红了很多人,是西施,炒一炒更红,是效颦的东施,炒得好也是“赛西施”,譬如“芙蓉姐姐”就有“赛西施”的效应。其实像“芙蓉姐姐”这样的网络红人,大伙儿都明白是咋回事,但众人还是推波助澜、添油加醋乃至火上浇油,把那些个姐姐妹妹们炒得自个儿都不认得自个儿了。这也算是“恶搞”一类的,都明白看到的是石头,却众口一词说那是金子。凡事要追根溯源,就能找到始作俑者,也称“推手”,把芙蓉姐姐之流装扮成金子的推手,就是陈墨一类的炒作高手。2005年,伴随着芙蓉姐姐的迅速蹿红,陈墨也成了公认的“网络第一推手”。芙蓉姐姐成名于校园网,蹿红于天涯论坛。而当时的天涯版主陈墨,正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如今陈墨已经成立了自己的网络营销公司。“我并不希望和芙蓉姐姐过多地联系在一起。我更希望人们知道,我是服务于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网络营销专家。”陈墨被戏称为“芙蓉姐姐之父”。最初,芙蓉姐姐的一些照片被清华网友转到天涯论坛,担任版主的陈墨觉得这个女孩会在论坛上火一把。但是转发来的帖子质量不高,“照片拍得不好,文字也写得很烂。”陈墨找到芙蓉姐姐,在清华校园里给她拍了一系列以“S型”著称的照片,又专门找写手配上煽情的文字,后来同样在网上广为流传:“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总而言之,“让人看了就想抽她”。陈墨坚信这会成为一个热帖,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帖子发布6个小时,点击量竟然达到6万,回帖1200多篇。他更没想到:“两三天的时间,传得满世界都是,连国外的网站都有了!”除了芙蓉姐姐之外,陈墨成功推出的网络红人还有“二月丫头”、“流氓燕”、“上海第一美女”等等。虽然被称为“网络造星专家”,但陈墨自己却否认:“我从来没有‘造’过人。芙蓉姐姐也好,二月丫头也好,她们之所以红,靠的是本色,我做的只是发现和放大。”
网络红人的走红,网站成了最大受益者。芙蓉姐姐走红后的三个月,天涯论坛的用户增加了近一倍,更不用说知名度的急剧攀升。陈默仍旧做他的版主,但他开始意识到,网络的影响力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机。陈墨声名远播之后,一些企业开始主动联系他,“能不能像炒红芙蓉姐姐一样,也在网上炒红我们的企业和产品?”经过探索和努力,陈墨最终拥有自己的网络营销公司。用陈墨的话说“芙蓉姐姐属于自然火起来的事件,你只要把她放上去,网民会自发推动,形成“病毒式”的传播。但企业想做营销,想推出一个品牌,这个就比较难,这是逆水行舟。因为人对广告都有抗拒性。看出来你是广告,不会自发为你做宣传。所以要更讲究技巧。”
陈墨所说的——网民自发推动,形成“病毒式”的传播,从这样的网络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实则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搞”的巨大阵地。网络汇聚着那么多的精英和草民,群起而恶俗,其心理是显然的追求刺激,以“恶俗”的方式来调侃生活。这已经成为当下网民们有所依赖的心理需要。生活需要反讽,反讽让生活更加多彩,充满全民娱乐的大众气息。如果把生活看作是闹剧的话,这个闹剧需要演员,最好是丑角,那就是“芙蓉姐姐”之流;需要观众,则为全体网众;需要导演和策划人,即是陈墨之流。陈墨之流的出发点是积累人气传播的成功案例和丰富的经验,好为其将来开拓网络营销市场做好原始积累。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说,陈墨没错,但从恶俗的角度来说,他们实际成了恶俗的发现者和放大者,他们引导了恶俗的开始直到泛滥。而对于当今社会人的心理体验和娱乐审美情趣,我们无法简单地妄加评说。并不是非左即右的简单判断,很多东西已经是越来越中性化。
在我想来,即使是全民恶俗,那也如热带风暴一般,往往是呼啸而来,用不了多久自然就会呼啸而去。闹剧闹久了,人们自然就会觉得没劲了。这些可能的变化,对于网络推手们来说,也不是问题,只要他们一心想着获取利益,有这么庞大的网络市场,网众们不断会有饥渴无聊的时候,因此,推手们搞什么都有可能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