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赞美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

继续赞美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

白犊杂文2025-04-10 05:44:14
《太阳照常升起》在中国电影史上肯定会成为一个重大“知识点”,甚至可以称为“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作品。100年以后中国电影学院的学生大概不会把“姜文”和“美文”混为一谈。中国第一个百年电影史完全可以用“
《太阳照常升起》在中国电影史上肯定会成为一个重大“知识点”,甚至可以称为“有代表性”的中国电影作品。100年以后中国电影学院的学生大概不会把“姜文”和“美文”混为一谈。
中国第一个百年电影史完全可以用“前姜文”→“姜文”→“后姜文”划分年代,自《太阳照常升起》出现之后,中国电影的又一轮“革命”无情地来到。
姜文超越了张艺谋、陈凯歌、李安等等其他任何一位“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因为这个自称“业余导演”的导演,以弹跳方式作最大限度地向前跨越,致使中国电影提前进入“后姜文时代”。

以下列举其原因

一、此电影将真正地走向大众,走向“流行”。
这种超凡脱俗的作品称得上是任何一个艺术家的终极梦想。我的一个朋友看完电影之后开玩笑说,姜文干了一件黑泽明在80岁之后才敢干的事情(指的是黑泽明的《梦》),他拍完这电影,加上他前面那两个杰作,简直可以去死了。(文/尚可)
很多人说“看不懂”,我倒觉得说“看不懂”的人其实已经看得相当懂。能说出“看不懂”,本身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给了你“看不懂”的机会。让你产生了“想看懂”的愿望。
中国大部分人的思维习惯是,一部电影,只有看得“半懂不懂”的时候,会说“看不懂”。当“一点都没看懂”的时候,说“没看懂”的人肯定不如前者多。比如黑泽明的《梦》
《太阳照常升起》能让更多人看得半懂不懂的--这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开始走向民间的讯号。
1、《太阳照常升起》是拍给中国人看的电影,唤醒的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我不认为姜文拍这个片子的最初目的是得奖,或者是“打中国牌”拍给老外看的电影。电影全篇引用的都是中国密码,这种密码太晦涩了,简直是一部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图解,能破解这些图式的非中国人莫属。
即便是没经历过大跃进和文革的年轻中国人,只要初中毕业,都能意识到其中的玄机,只是领悟了多少的问题。这就是“身体记忆”。
若说这部随处充斥着中国人“遗传密码”的电影是为了讨好外国人,那实在是一种不要脸的想象。
2、导演学会了给观众留有余地,不再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把观众当成被怜悯的对象。
当电影被约定俗成地划分为文艺片和商业片之后,观众的感受和电影的目的也就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看电影成了一种累人的政治。(文/鬼今)
象《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很“政治”的电影,可以让观众哄堂大笑,可以让人“不累”——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哦。
3、引导观众用自己的思维欣赏电影,不再把观众“群体”当成"整体"
这部电影传达给观众什么?那简直就是个"误会"。排除掉网上跟着起哄的人,每个人的每种观点都似乎有些道理。
这种局面实在难得一见。
以至于在google里搜索《太阳》,下方的“相关搜索”中,除“《太阳》的评论”之外,还多了个新词,叫做“《太阳》评论研究”。
能有人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个体的《太阳》评论上,并产生一定“局面”,这绝对是一次进步。
4、《太阳照常升起》打破了传说中“电影需要用文字注解”的神话。
姜文是个善于颠覆“神话”,然后使自己的颠覆行为成为“神话”的高人。导演姜文堪称“霸道”,他居然想出了“梦境”这个解释,再牛逼的电影爱好者都不能给“梦”注解——这简直堵住了所有“权威者和伪权威者”的嘴——甚至也堵住了姜文自己的嘴。
二、《太阳照常升起》让“专业”和“业余”形同虚设
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有什么特殊值得用文字一叙的重大意义的话,那莫过于它打破或者说颠覆了许许多多人观赏电影自以为是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文/诺水河畔)
1、很专业的评论
看完《太阳》就象随便乱搞了一下,没搞好,也没搞坏,反正搞了,你也不能说你没爽,反正就是别扭。能做得就是事后分析一下,哪儿爽了,哪儿没爽,这不是事儿逼嘛?不分析?更难受了。乱搞有乱搞事故,教学有教学事故,生产有生产事故,交通有交通事故,电影也有电影事故。(文/猪小岩)
2、很不专业的评论
《阳光》、《鬼子》都是顺着讲的。那是因为,它们都有坚实的故事基础、鲜活真实的人物以及强烈的情感力量;而这些前提条件《太阳》都不具备。确切的说,它从剧本伊始,就是一个虚妄、虚无、虚幻的怪胎!剧本的遗传基因决定了影片必定成为刻意到极致、随意到极致的梦呓式的电影。(文/严直抒)
3、让“沉重的”电影可以很娱乐
(1)黄秋生到底摸了几个女人的屁股?有谁知道?(2)房祖名为何在片中脱光衣服?(3)片中有几个女人向黄秋生示爱?(4)片中哪个女人的肚子被形容为天鹅绒?(5)片中黄秋生的用地道粤语讲了一句什么粗口?(6)为什么这部电影懂粤语的人一定要去看?
三、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标志
1、理性和科学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是一个非常愿意表达“梦境”的人,他极端崇拜弗洛伊德,极端崇拜“无意识”。每次答记者问,都不忘向更多人传达“无意识”。
有次,达利请弗洛伊德看画,老弗想了一会儿,这样说:
震撼我的,并不是“无意识”,而是“有意识”。
能够将“无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用足够通俗的手段表达出来。然后,让其他人看到这个形象,又将其转化为另一种“无意识”。
这种手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其理智程度可想而知。弗洛伊德感到震撼的,恐怕已经超出了“艺术”范畴,那简直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太阳》不是姜文一个人的“梦”,这一点大概不需要质疑。有人看了这个梦,觉得很美,有人觉得是噩梦,有人认为是梦魇,责任好像也不能由姜文一个人承担——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姜文用了什么手段让它发生的?
谁知道呢?反正我觉得,姜文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如果中国有位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学家就好了。
2、电影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让“美术”这个古老的词汇重新焕发光彩,《太阳照常升起》简直就是一张画,一张动态的,有声音的画——绝对的“架上绘画”。
电影屏幕本身就是一个平面,一个能传达幻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