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刍议临济宗在祖庭黄梅的发展
自五祖传法给六祖惠能后,六祖在曹溪弘法,得法者不计其数,其弟子中青原行思禅师以下之法脉皆称为“青原下”,由此而发展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怀让禅师原本在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师座下出家,后来怀让同坦然一同
自五祖传法给六祖惠能后,六祖在曹溪弘法,得法者不计其数,其弟子中青原行思禅师以下之法脉皆称为“青原下”,由此而发展出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怀让禅师原本在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师座下出家,后来怀让同坦然一同到嵩山谒拜慧安大师,慧安大师是五祖弘忍的门徒,五祖灭后,慧安行脚至嵩山定居,当怀让向慧安请教后,慧安指点他到曹溪参礼六祖大师,习学无上心法。六祖灭后,怀让来到南岳衡山般若寺,在此弘法,怀让禅师所发展的法系便称为“南岳下”,度众无数,座下开出临济宗及沩仰宗。后世便将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并称为禅宗五家。至宋代,五宗之中以临济、云门较盛,而临济尤然,其后又分衍出黄龙、杨岐二派,因此,禅宗在中国成为“五家七宗”。传至今日,以“南岳下”之临济宗为最,宗门有“临济儿孙满天下”之说,黄梅亦然。临济宗始于临济义玄大师,义玄从黄檗希运禅师学法三十三年,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建临济院,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因义玄在临济院举一家宗风而大张天下,故后世遂称之为“临济宗”。溯其根源,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临济宗传至六世法孙为石霜楚圆禅师,而楚圆门下又分出杨岐派和黄龙派。杨岐派开宗者为方会,因住江西萍乡北面的杨岐山而得名;黄龙派开宗者为慧南(公元1002——1069年),因其住江西南昌的黄龙山而得名。临济宗在黄梅发展很广,渊源深远,特别是宋代以后,在黄梅诸多道场都是临济宗的传人在弘扬佛法,成为禅宗与汉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宗派。下面就临济宗在黄梅的发展情况分别进行刍议,错讹之处,请诸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以及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一、六祖三世法孙回黄梅南北山传法
黄梅县以四、五、老祖而闻名,五祖被称之为“天下祖庭”。禅宗衣钵五祖传至六祖,法已南行,所指之法,不过是以衣钵为凭。唐僖宗执政期间,南行之法又回迁黄梅,如六祖的三世法孙圆震禅师北上黄梅,在黄梅县南北山中建寺于南山,南北山又名乌牙山,一名南乌崖,《黄梅县志》载:“圆震祖师即普庵祖师,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赐号圆震,得法于荷泽,泽得法于六祖。建寺南山,塔在虎首山。”而北山的宝相寺则是无迹的道场,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所建。二位禅师均为六祖惠能徒孙,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从广东北上黄梅,在南北山中先后开辟道场,可谓南行之法回迁黄梅,对黄梅影响极大,禅法思想和宗风在黄梅更是流传甚广和深邃。《黄梅县志》载:“无迹祖师即彦宾祖师,唐长庆元年建寺北山,塔去寺四里许,圆觉庵其塔院也。后有临济宗派天章来主法席。”县志明确记载了临济宗天章法师在此主持法席。
二、临济宗法演禅师在黄梅五祖寺禅修
黄梅东山五祖寺,在北宋时期临济宗在黄梅发展甚盛,法演禅师既是五祖第十五代嗣孙亦是临济宗第十世法孙。法演禅师俗姓邓,名绵河,今四川绵阳人,少年出家,35岁时落发受具,住成都习《百法》、《唯识》学,后游方各地,历时十数载。最后经浮山法远禅师指点,得法于白云守端禅师,言下契悟,最后成为杨歧派法嗣。先后住持安徽舒州白云山和湖北黄梅县五祖寺等处。《黄梅县志》载:“法演禅师,五祖十五代嗣孙,巴西绵州邓氏子……晚至东山。初五祖之寂也,遗记云:吾灭后当留真身,吾手啟而举当再来。后四百六十年,演祖果至”。法演禅师离开白云山,独立门户,后住东山五祖寺,往来于舒州各地传法,被后人称为“五祖法演”。
法演禅师不但在黄梅五祖寺弘扬临济宗禅法,而且善于作诗,他平时说话便出口成诗。譬如:法演在参师得悟时作诗;上堂说法开示、回答学生请示问题时作诗;与人交往处事时也作诗。据有关资料记载,杨岐派的传人中数法演作的诗最多,如:法演在领会马祖道一“一口吸尽西江水”公案作诗云:
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究到底。
掠约不是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
据《五灯会元》记载,临济义玄三度问法,三度被打,及至开悟后,向黄檗飞掌而至,可见其雄奇磊落。后来白云守端禅师在参这一著名的“临济大悟”公案时,写一偈曰:“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赶越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彰显出禅师透脱自在、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以及雄视天下的豪迈意气。而法演的“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究到底”同样具有这种傲视天下的气概。并且因后句“万丈深潭究到底”而得到白云守端的赏识,默许其对于佛法“究”到底的精神。
有一次,法演禅师被邀请至庐山兴化寺说法。兴化寺系庐山深山密林的一座古寺,这里确是出家修道、远离世间纷扰的幽静之处,法演很有感受,曾写《到兴化上堂偈》云:
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如锦柳如烟。
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
这首诗清雅绝尘,境意玄远,既写出了兴化寺的自然景色:别有天地的山洞、烂漫的桃花、如烟的杨柳,又写出了出家修道之人远离世间红尘的纷扰,在一方净土中感受着宁静和永恒的生机,真是一首好诗!在定居五祖寺之后,法演禅师又写有一首《上堂偈》,偈云:
庭前金菊宿根生,来雁新闻一两声。
昨夜七峰牵老兴,千思万想到天明。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气息,既然是金菊再发,那么秋风必然已经到来。但禅师的情怀既与常人同,也与常人有所不同。这个“千思万想”想的是什么呢?原来是“昨夜七峰牵老兴”,白云山的七峰,是法演禅师多年的“挚友”,是芒鞋拄杖常到之处。但如今禅师渐老,还能够像平常那样不避崎岖,常来常往吗?怎不叫人“千思万想到天明”呢?
法演禅师常居深山,过着清淡、贫寒的苦行生活。但他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他写的《山居》和《自贻》诗,正记述和表达了其生活情形和精神境界。如《山居》诗:
床是柴棚席是茅,枕头葛怛半中凹。
霜天索寞人投宿,睡到天明手脚文。
《自贻》诗:
白云堆里古家风,万里霜天月色同。
林下水边人罕到,方知吾道乐无穷。
法演写的山居诗很多,山居不仅保持禅家的“古家风”,更重要的是坚持修持,对自己的行、住、坐、卧,应极讲究,要维护僧人的自我形象,佛教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以身作则,教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同样感人,同样应该受人尊重的瞬间
下一篇:莫让“座右铭”成“作秀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