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怎么会“明”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厥角,兽之头角。《书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疏:“以畜兽为喻,民之怖惧,若似畜兽崩摧其头角然。后来称以头叩地为‘厥角’。”《汉书诸王侯表》:“汉诸王侯,厥角稽首。”注引应昭:“厥者,顿也;角者,额角也;稽首,首至地也。”),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十三经注疏》下2773页)孟子在这里说,殷纣王无道,周武王以有道伐无道,用不着发动战争,更用不着在战争中打得血流漂杵。
《尚书》的记载不可尽信;如果相信《尚书》的记载,就是对武王伐纣正义性的否定。我们现在不去谈论孟子这一说法的动机,就其大胆对“经”中之冠的《尚书》加以怀疑,孟子是高明的。我们古代的、现代的书,是我们获得各种知识的来源;没有书籍,我们对世界、对历史、对眼下所处的时代,简直两眼一抹黑。但是,正如孟子所说,书籍是不能“尽信”的。中国的历史书籍,等于为帝王作家谱;凡是对帝王统治不利的内容,或被删节,或被淡化,都是不能“尽信”的。“玄武门之变”,史料上很少记载,显然不是事件不够重大,而是被李世民的人淡化了;清人修史更是明目张胆地把不利于外族入侵中原统治的提法,都涂抹去了。
中国历史在历代统治者和他们的御用文人手里,是巩固自己统治的舆论工具,那里是历史的真是记录?大多数历史书籍是不能“尽信”的。“野史”有一定的真实性,但不能“尽信”,理由就在于它们是“野史”。
那些对历史事件进行真实性考据的书籍可信吗?同样不能“尽信”。考据人员并不是历史事件的见证人,都是历史事件发生了几十、几百年后的人,他们只能根据各种零散的记载和合理的推理,对历史事件加以考订。当然有可信度,但是绝不能“尽信”。
《论语》、《孟子》这样的书,深刻的思想探讨让后人受益良多,乃至于今天还有人把它们奉为经典。但是,他们的思想恐怕也不能“尽信”。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复礼”,回到周代;这是开历史倒车;因此,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多现在还有生命力,但是比姚明和张子怡对青年人的影响小得多。如果我们“尽信”孔子赞美颜回的生活态度,一箪食,一瓢饮,住陋巷,不改其乐,我们的社会就不能进步了,就不可能享受今天现代化的一切成果。孟子主张舍利取义,杀身成仁。如果人人都不讲利益,社会同样不能进步。孔、孟以后思想家的话,就更不可“尽信”了。文学家、诗人的话,大多抒发性情、理想,多浪漫气息,“尽信”了有可能误事。“百无一用是书生”,主要指的是文学家、诗人。自己无用,能写出对他人有用的书籍?至于中国古代的科技书籍,精华虽然很多,但也有不少迷信成分。经、史、子、集中可“尽信”的书籍实在很有限。现在书店里卖的书籍,包括外国书籍可以“尽信”吗?回答是,比古书更不可信。
请问那些教人怎样发财书的作者,自己发财了吗?要是真能教人发财,还能把秘密传授给他人?他们写这类书籍的目的是借此出名、弄稿费发财。其他书籍也许有一定可信度,但都不能“尽信”。
读书是为了明理。书都不可“尽信”,“理”怎么会“明”?人类恐怕只能在迷茫中摸索着往前走,指路明灯是决没有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谁为校车安全事故买单
下一篇:由五河行酒令说开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