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小性子

黛玉的小性子

稷嗣君杂文2025-08-01 11:53:46
前言:所谓的红学家,他们通过媒体的手段,向大众传达信息。大家都相信“权威”,然后红学家笔下的点评就成为大家对《红楼梦》的主流印象。我仅是一介书生,个人之言,欢迎大家提出来,一起谈论。在《红楼梦》众女子
前言:所谓的红学家,他们通过媒体的手段,向大众传达信息。大家都相信“权威”,然后红学家笔下的点评就成为大家对《红楼梦》的主流印象。我仅是一介书生,个人之言,欢迎大家提出来,一起谈论。
在《红楼梦》众女子中,黛玉是个典型的弄小性子的人物——“林姑娘爱生气,行动爱恼,使小性儿”。曹雪芹为什么要在这个非常美好的人物身上加上这点常人看来是瑕疵的性格呢?我们该怎样看待黛玉的小性子呢?
曹公这样写是很有道理,正因为这个小瑕疵,才能把黛玉给写活了,写神了,让小性子黛玉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真正看懂《红楼梦》的读者会定会喜欢黛玉的小性子。她是性情中人,小性子依情而生,于是显得格外纯真,毫无虚饰的成分。黛玉的美,有部分就源于她那让人弥足呵护和珍视的小性子!她有时爱打戏人,想法刁钻古怪,行动爱恼,这总比总是沉沉闷闷的哭要强,她弄小性子发脾气时比她哭哭啼啼时要可爱多了。
黛玉给读者的感觉是一个娇娇的小女孩儿,灵动的、任性的、活泼的,这些性格都通过黛玉的小性子而表现得淋漓尽致。黛玉的小性子,是带着微酸的娇俏,让人疼也不是爱也不是气也不是,真真不知怎么办好。生活在虚伪中的宝玉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真切的林妹妹,他恨不得用尽自己所有的情所有的爱来宠她溺她怜她,甚至可以“把心挖出来给她看”,任她娇巧的哭笑着尽情的耍着小性子。小女子的小脾气让宝玉欲罢不能。
那么黛玉为什么会弄小性子呢?在文中,黛玉是下凡来还泪的。心中有一股缠绵伤怀之气,当然必须得多愁善感、使小性子,闹矛盾,而后还泪。如果一个人,像宝钗那样落落大方,不拘小节,或者像湘云那样开朗,流泪伤感就无从说起,更别说还泪了。黛玉是要还泪的,当然她就不能大方开朗,而必须要多愁善感、使小性子,否则就有失韵味。她之所以有这种病态美,正是“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曹公要写活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的病态美,所以把小性子溶入到她的性格中,流露到她的言行中:面对忒傻气的宝玉,黛玉爱得深,情用得真,所以对宝玉格外细心、多疑,有点儿不顺便和他闹情绪,弄小性儿。爱生气,任何一点芝麻大的小事,都能够惹黛玉生气。林妹妹的小性子,几乎是人人皆知。她动辄就和宝玉怄气,回到潇湘馆独自落泪伤身伤神。看见宝玉对宝钗姐姐好一点,黛玉就是要软语戏谑,对宝玉又是一番戏弄;看见宝玉对湘云妹妹好一点,黛玉也是缠着宝玉,不让他离开自己半步,闹得湘云到处找宝玉,批评宝玉和黛玉平常一直在一起玩,只陪黛玉,不和她玩。至于晴雯等丫头不小心让黛玉吃了闭门羹,那黛玉的伤悲如同黄河水泛滥,对宝玉的小性子也就越发大了。直接导致了第二天黛玉独自葬花,伤心至极,感慨自己身世漂泊如春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著名的《葬花吟》。当宝玉再次见到黛玉,黛玉当然很不开心,大耍小性子,索性让宝玉以后别再来找她。“反正有宝钗姐姐陪着你玩呢,何必来找妹妹呢。”宝玉赶紧打量起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才把事情平息下来。他们心中早存了一段心事,只是不好说出来,故每每互相试探,总免不了有口角之争,所以他们大吵小吵不断,吵完之后,总免不了要后悔,宝玉妹妹长妹妹短地赔不是,不出三天又好起来,黛玉的小性子就这样得到宝玉的“纵容”,叫宝玉又气又爱。
只要贾宝玉喜欢,小性子就小性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大概就是黛玉的心理吧。细究下来,恋爱中的女人,都会有此种心理的。大概没有几个不是和黛玉一样的小性子,就算是平时再豁达大度,也免不了要对心爱的人耍小性子。再说,那个时候,黛玉对于宝玉还没十足的信心,所以宝玉的一举一动自然更加让黛玉牵肠挂肚,尤其是当她看到宝玉对别的女孩暧昧的态度时,悲伤数日,积蓄泪水数湾。等到小说的后面的章回,黛玉慢慢地对宝玉放心了,小性子自然就渐渐消退了。
另外,我们再从客观环境去寻找小性子存在的原由。从作者描绘的黛玉的成长环境中,读者可以看到,是她的生存环境成就黛玉这种天真率直想恼就恼的性格:孤独无依,丧失所有直系亲属,寄人篱下,体弱多病,在黛玉的身边,没有世俗教育。正像第四十五回中,她对宝钗所感叹的话语那样:“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没有谁有机会把封建妇德思想传入黛玉心中,这就成就和保持了黛玉的自然人格——天真率直,爱恼就恼,弄小性儿也都是格外纯真。
喜欢那微酸的娇俏,让人疼也不是爱也不是气也不是的小性子黛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