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梦话
十四个月前,再向前,正当06年的夏末烈焰第N次红烧大地的时候,我“烤”进了本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我也因自己可以读到更多的“圣贤书”而得意了一段日子,就像新中国刚成立搞“大跃进”时,拿一棵白菜可以让
十四个月前,再向前,正当06年的夏末烈焰第N次红烧大地的时候,我“烤”进了本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级中学。我也因自己可以读到更多的“圣贤书”而得意了一段日子,就像新中国刚成立搞“大跃进”时,拿一棵白菜可以让一个村吃上一冬的笑话来逗毛爷爷一个样子。不过这一切现在都让我用无聊、虚无、乏味、空洞、无奈给封印起来了,像武侠小说中封印“恶魔”一样。好多事也许都只有在自己离油尽灯枯更进一尺时才会明白,哪怕只有最后一秒的差距,后一秒懂得的东西前一秒可能还在迷雾中。之前很多次父亲的手都有在我的头发上摩挲着说:“孩子,你一定要用功读书,读书才会使人有出息,不过我更希望的还是你做一个永不后悔的人。”这些话之后,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要记得父亲的话,好好读书。原以为读书才会使人有出息不过是父亲对我说的一句夸大其词的鼓励话,目的是想我通过读书考学来求的一个更好的事业,这就是有出息。生活上的事往往就这么简单,只是人们自己想复杂了而已。这种简单就像我读小学上初中进高中考大学一样,虽不是安排但一切都被安排,而父母给我们选择的路让太多孩子迷路,这便是复杂。
于是我也就带着对父亲教诲的那么一点幼稚的理解,ABCD了十二年。可我现在愕然发现,自己忙碌了十二年竟偏离了方向。如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说的那样,“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的蹉跎?”原来道理父亲早就讲给了我听,只是我自己还屁颠屁颠的不知晓。父亲在乎的并不是我的未来有多风光或是有多蹉跎,他在乎的是我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不懂也不需要懂后悔的人。“不后悔”便是父亲的教诲,读书的真谛。而至于何时才能看我的风光,父亲一直不在意,他相信有些事正如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中国讲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要的是效率、升学率,其他的都是奢侈的。对于烟波浩渺的中国文化来讲,应试教育近乎本能的选择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凡是对考试有帮助的,拿来为己所用;反之,则弃之如敝履。可想而知,这种选择性先明和选择性放大的实用主义应试体制造就的必然是一群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升学而教育的“文化阉人”。这些归根到底,也只是应试体制逻辑延伸的必然结果。举个例子,好比我一直不太喜欢一直说它坏话的“学生作文”,都是开始--经过--结尾的模式,可谓是一把不折不扣禁锢孩子们、文化青年们的思想的枷锁,给予我们的只是让我们在院子里跑,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外面是个怎样的世界。像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之类的作文体系说白了不过是个涂着糖衣的毒药,只有吃过了才知道悔字怎么写。
被应试教育教育了十多年,原以为自己除了做题与考试别的什么都不在乎了,可如今发现,我还是不喜欢听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了,那里面装有太多的辛酸与苦楚。有被逼迫的父母的鲜血灌溉,有负债累累熬不住而离开的老父亲,有忍痛流泪买肾的老母亲。这样的一个苦孩子,这样的一个自私的学子;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会体谅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为了自己美好的物质未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的人,又怎能成为社会的奉献者,人民的公仆?读的书再多又有何意义?书中有的“忠、孝、仁、义”他没有读到,他会后悔。可如今发现,我还是讨厌说话不算数的人,书中的诚实守信他没有学到,他会后悔。看到报纸上写现在的未成年人犯罪大副上升,人们都会说:“这些人是些没有出息的东西。”因为他们不守法,不懂得道德规范,没有素质教养,可谁一生下来就会犯罪呢?然而这些书中都有,都有,老师没教到他们也没有学到。
先前,我以为读书学习科学知识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学好科学知识才有能力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而今想来这种“以为”似乎有些愚昧,读书最重要的果真是学科学技术知识吗?假使你是一位小有所成的科研人员,但你就喜欢坑、蒙、拐、骗、偷,又当怎么讲?中国的教育制度一直是制度归制度,学校的对策才是第一,而我们的死读书也是学校为拉升学率所迫。学校都扭曲了高考的主旨,学子们也错误理解了高考制度;从而学校教育只为升学率,学子们学习只为应付高考。学校教育学生做个做题的机器,学生也只把自己当作做题的机器。教育不该是为了做题,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们学会做人,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东西学再多的科学技术也只会危害国家,危害天下。高考它在于为国家选贤举能,何为贤能?一个高考制度下因自己愚昧的理解和害人害己的指导而死读书的人能是贤能吗?孔孟人的思想传承至今为何?我们学习他们的思想又为何?
如今中国有多少学生,这该是一个旷世的天文数字吧,可真的能成为“人才”的人却又似乎太不够数了。“人因梦想而伟大”,在如今这个再现实不过的社会中梦想也不过是个想的特美的白日梦,没有经济基础,一切理想抱负都是妄谈,所以关于我们这一代最多的话题是“我们这一代是没有梦想的一代”。梦想会让人走向幻想和痴人说梦的空间,到底名人不是太多。倘使真的“人因梦想而伟大”,全世界的人都该是名人了,还会有老实憨厚的老百姓吗?或许这样的话只适合某些人,但教育过程中就是用这样的“某些人”来教育所有人的,然后大家都幻想自己是某些人,在中国这样的“某些人”恐怕就更少了。
从进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到现在,我似乎也在现实的逼迫下成了“文化阉人”。关于我们懂得的道德礼仪那也不过是为了升学率而教育的“文化阉人”闲暇无事时随口带过的,到底他们还是不想自己被别人称之为“文化阉人”,即便自己已经是个“文化阉人”了。
孔孟应该不是个“文化阉人”,因为他们图的只是后人有个美好的德行,以至让后人得了个“礼仪之邦”的美赞,可是他们的思想现在却只是那些“文化阉人”们为了应付需要和形式所迫而随口带过的“口头话语”。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还要坚持多久,十年,二十年,或是更久;也许只有当人们全都成了“文化阉人”后才晓得改革吧。正如中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一样,等到重创后才会大张旗鼓地开始治理,革新。应试教育对我们的成长到底怎样,面对这样一个如漏斗般的教育体系我又能做些什么?到底只有我一个人,我的话又能有几分重量呢?可能只有等待上天帮助了,希望到时候不是“亡羊补牢”。
跟中国其他千千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