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解读《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无巧不成书——解读《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高出一筹杂文2025-04-04 23:39:40
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收编了许多爱情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主人公蒋兴哥长年经商在外,爱妻王三巧不甘忍受孤独寂寞,被另一商人陈大郎引诱失贞。万分悲痛的兴哥休书一封将妻赶回家,然
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收编了许多爱情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主人公蒋兴哥长年经商在外,爱妻王三巧不甘忍受孤独寂寞,被另一商人陈大郎引诱失贞。万分悲痛的兴哥休书一封将妻赶回家,然内心对妻子的感情依然不减。三巧不得已,听从母亲“另选良姻”的劝导而改嫁他人。巧合的是,大郎死后,他的妻子平氏也“寻了个对头”——兴哥。最后几经周折,兴哥不嫌三巧二度失身,两人破镜重圆。
“珍珠衫”作为信物始终贯穿整个故事。兴哥在离别爱妻时,将祖传之宝珍珠衫赠给她;三巧过后却赠与偷情郎;而兴哥在商船上巧见此物,心里明了妻子的背叛,忍痛休了她。后来大郎病故,此衫又落其妻平氏手里;等到平氏再嫁兴哥时,旧物归原主。在三巧最终与兴哥重逢时,兴哥将此衫再次赠与爱妻。从这件小小的珍珠衫背后,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兴哥对于妻子内心的不舍与爱恋。
然而对于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社会,兴哥不嫌三巧二度失身,确实令人由衷敬佩。即便是在当今如此开放的社会,众多人也难以忍受妻子的背叛与不忠,更不用说是在传统的三从四德、贞操守节观念深入人心的封建社会。在当时的社会,“假如男子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而男子丧了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却无人道他薄幸负心。”当时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关系有此窥见一斑。虽说兴哥在得知妻子与他人有染时,也曾气恼苦恨,“如针刺肚”,然而念及曾经的夫妻恩爱,却将责任归于自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她少年守寡,才弄出这场丑来”。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兴哥的厚道与大度,才有了三巧过后的悔恨,有了两人的恩爱如初,兴哥的宽容最是让人感动。
对于三巧,原本也是个本分标致之女子,在兴哥外出经商时也曾循规蹈距,“目不窥户,足不下楼”。可就是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子,却因独守空房的寂寞,受到老谋深算的薛婆的游说,引郎入室,最后失身于人。我想轻浮、软弱、贪求枕席之欢、经不住诱惑是她失足的最根本的原因。但细思一想,三巧儿也并非该死的让千人唾万人骂的荡妇,缺乏生活经验的她过于轻信他人,犯了女人常有的软弱弊病。她的不忠固然让人谴责,却也有让人同情的一面。过年关,“家家户户,闹轰轰的暖火盆,放爆竹”,而她却因为“腊尽愁难尽,春归人未归。”而夜夜好生凄楚。也许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兴哥对于她的偷情给予了最大的宽容。
另外,作者为何取三巧之名,我们无法深究,也无从探究。然纵观整篇小说却能发现处处埋下巧合的伏笔。一巧,文章中爱的信物“珍珠衫”几经易主,来来回回,好似画了一个圆圆的句号,又重新回到三巧的手中;二巧,巧儿被休回家后又改嫁一县令,几经周折却又回到前夫身边,第三次嫁给了兴哥;三巧,那个勾引巧儿的商人陈大郎最终遭到报应,暴病而死,而其妻平氏却阴差阳错嫁给了情人之夫兴哥。如此巧合的安排,是否就是作者取名的意图所在,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文章的大团圆结局亦是让人欣喜,只是三巧未曾料到她由原先的结发妻屈为如今的低头妾,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写作本意,是对于她贪欢的一种惩罚,同时也规劝、警诫、唤醒世人莫贪恋一时欢而空悲切。
爱需要坦诚、真诚、忠诚,婚姻需要彼此经心呵护,用心经营。切莫因一时的贪欢而失去整个爱的世界,最终悔恨莫及。试想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又有多少人能为你而等待?
“万事空花游戏,休逞少年狂荡,莫贪花酒便宜。脱离烦恼是和非,随分支闲得意。”切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