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台上凤箫吟

敖包台上凤箫吟

殜殜散文2025-10-30 23:37:37
昨夜的篝火总在眼前跳跃。蒙族姑娘婀娜的舞姿伴着悠扬的琴声一直盘旋在我的睡梦之中。记得梦中的我是抱着马头琴在轻声吟唱的。不一会儿,听到主持人巴特尔用他非常富有磁性的蒙族普通话在呼唤着“请江西的聂先生给我
昨夜的篝火总在眼前跳跃。蒙族姑娘婀娜的舞姿伴着悠扬的琴声一直盘旋在我的睡梦之中。记得梦中的我是抱着马头琴在轻声吟唱的。不一会儿,听到主持人巴特尔用他非常富有磁性的蒙族普通话在呼唤着“请江西的聂先生给我们演唱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于是,我放下马头琴,跃上舞台高歌起来。对了,我好像还穿着跤手的褡裢在与蒙族好汉摔跤,他们称这为“搏客”。后来还跃上了骏马在草原上策马奔驰。呵呵,记不清了,总之,蒙古草原的神勇都让我在这一夜的一一体验。
这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从小就神往的地方。我所在的位置是巴彦呼硕景区。清晨,当曙光初现的时候,我走出蒙古包,手中握着随我辗转了数千里的心爱的洞箫。
初秋的内蒙绿色尚未褪尽,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依然一派鹅黄嫩绿,风光迤逦。
草原上的风无遮无盖地穿越千里而疾行着。原本逆风而上的打算被一阵阵呛得几乎窒息的疾风给踅了回来。顺着风向,朝着山坡上的敖包走去。
巴彦呼硕敖包是呼伦贝尔草原上最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敖包。敖包,蒙语即“堆”意思,是蒙族人民用来祭祀的地方,现已成为人们朝拜的圣地。巴彦呼硕敖包也是我国第一部草原题材影片《草原上的人们》的外景拍摄地,片中主题曲《敖包相会》便是从巴彦呼硕敖包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验证敖包文化从这里扬名,在敖包的前方,立有《草原上的人们》小说的原作者玛拉沁夫老先生题写的“天下第一敖包”石碑。
我是带着虔诚的心情走上敖包的。虽然,昨天我已经同样虔诚的朝拜了这个圣地。我依然再次按照蒙族人民的习俗,许下心愿后,绕着敖包顺时针转三圈,再回到祭台。本应洒酒祭祀的,可身边无酒,便取出洞箫,用我独特的方式祭拜神灵了。
山坡的下面是蜿蜒曲折的伊敏河,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冥想中,我站立在河岸,注气于箫管,箫声便如同这奔流不息的河水般缓缓流淌开来。
第一曲《古刹幽境》,曲罢,风缓了些许。
再吹《妆台秋思》,不久,下起来毛毛细雨。
后又吹了《凤凰台上忆吹箫》,忽然听见“嘎、嘎”的鸟鸣,原来,一对喜鹊落在了敖包,附和着我的箫声咿咿呀呀的欢唱着。
这让我欣喜万分,早有吹箫引凤的传说,难道真是我的箫声引来这对灵鸟降临?
这对精灵站立在敖包的两侧一边鸣唱一边舞动着身姿,时而又侧着脑袋细细地聆听。黑色的羽毛和白色的双翼在布满红丝飘带的敖包上显得分外耀眼。
我注意到它们好像在与我的箫声比试,因为,箫声鸣则鸟鸣,而箫声停则鸟鸣亦停。我试着用箫模仿鸟鸣和风声,这一对情侣则此起彼伏、一唱一和唱得更欢了。
雨渐渐的大了起来,鸟儿们似乎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而我却必须走了,集结的时刻即将到来,离开巴彦呼硕还要奔赴此次旅程的下一个驿站,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精彩在等待着。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