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山歌噱头趣谈

容县山歌噱头趣谈

穴壁散文2025-12-09 18:03:46
容县山歌多用本地白话口语演唱,广泛运用赋、比、兴手法,还经常夹用双关隐语(如谐音、反拗话等),也就是“噱头”,让观众听起来是一种艺术享受。在容县唱山歌的人都知道,山歌不能没有噱头。如果唱山歌缺少了噱头
容县山歌多用本地白话口语演唱,广泛运用赋、比、兴手法,还经常夹用双关隐语(如谐音、反拗话等),也就是“噱头”,让观众听起来是一种艺术享受。在容县唱山歌的人都知道,山歌不能没有噱头。如果唱山歌缺少了噱头,就好似炒菜没有加盐和味精,索然无味。容县山歌的“噱头”运用,形式多样,妙趣横生。
一是同音谐音类,幽默含蓄显情趣。
“二十七钱摆三柱,九文九文又九文。蜘蛛结网三江口,水冲不断是真丝。”山歌中“九文”谐音“久闻”,“丝”谐音“思”,运用谐音可以大大增加活泼的气氛和无限的情趣,达到含蓄和幽默并收的演唱效果。
“簕竹翻根枝到底”,“枝”谐音“知”。一株竹子倒下了,它的竹梢肯定掉落到地面上(枝到底),以此谐音“知到底”,对事情要完全弄明白的意思。跟这句手法相似、意思相近的还有“打破沙锅问到底”。
“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沙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破碎就会一条裂开到底,不可能有“完尸”。“打破沙锅问到底”,实际应为“打破沙锅纹到底”,即裂纹直到底部,后来演变成“问到底”。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因为璺和“问”同音,所以就改用“问”字了。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比喻对问题追根究底。
“风吹米唛冇闻升”、“刀破米唛开了声”,米唛,容县方言,又称米筒,量米下锅的器具,也叫米升。“升”谐音“声”。多用在山歌开场时唱。
“脚踏塘桩真企特(奇特、特别、奇怪)”。容县方言“企”就是“站”的意思;塘桩,是竖立在水塘边或塘里的木柱,容县方言通常把“打塘桩”叫做“特桩”。因而“桩”相当于“特”,“企”谐音“奇”。这种运用非常巧妙、贴切,听来会产生乐趣,觉得很过瘾。
“磨房落雪成双对”,霜、雪相似,以雪引出霜,霜与双同音;磨房的踏对染上了霜,变成了霜对——双对,成双成对,意为恋人喜结良缘。
另外,还有“竹篙撑船不用浆(奖,夸奖)”;“外甥打灯佢(他)照旧(舅)”;“鱼皮落水好沉鳞(沦)”;“火烧湿柴不成燃(言)”;“隔山望见出鬼火,不知真言(燃)或假言(燃)”,等等。
二是别称谐音类,乡土味浓有特色。
为了避免在同一句中出现两个同音字,则用事物名称的另一种叫法(其中有很多是方言叫法,乡土味浓郁,很有地方特色),引出一个同音字再来谐音。
“风吹脚踏几凄凉”。“脚踏”,容县方言,即木梯,梯子;几,很、非常的意思。脚踏——梯——凄。
“丢了合同失了约”,合同也就是契约、协议。丢失合同——失约,放鸽子。
“鸡叮菩萨几精神”,“鸡”与“几”,“叮”与“精”谐音,菩萨,也就是神。
“好吃鸡心记在肚”,“鸡”与“记”谐音,心、肚同是内脏器官。在容县方言中,心与肚是一样的,不分彼此的,“记在心”就是“记在肚”。
“丢失文书我冇信”,“文书”就是“信件”。整句山歌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不相信”。冇,容县方言,不,没有。
“郎今起屋少条栋,一心就想妹上梁(商量)”。起屋,建房。木结构的房屋,既要有栋又要有梁,才能支撑得起整个框架。整句山歌意思是,男的含蓄表明自己是单身汉,还没有成双着对,想跟女的相恋相爱结婚,走到一起。
容县属广东粤语地区,有些谐音不能用普通话读音去读,不能以普通话词义去理解去类推其词意字义。要不然根本读不通,也令人费解。还有的压根就没有那个字,只有方言上的口口相传的那个音。
“脱裤落塘摸莲藕,又见可怜又见嬲”。天渐凉时,一群淘气的小男孩,脱光衣服跳进水塘里摸莲藕,那情景让人看了,真是又见可怜,又觉得生气。在这里,“莲”谐音“怜”,好理解;“嬲”,容县方言,生气。但在此句山歌词中,“嬲”字还取其音,是容县本地方言男性生殖器的叫法(音nòu),但书面上没有这个字,只能用近音(nòu)代替。
三是套用歇后语类,朗朗上口记忆深。
容县山歌将常见的歇后语用作噱头时,多会将原句式整合成语意一样的七字一句,有时又分成七字两句。并且注意前后句的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十分贴切,听众记忆深刻,别有一番情趣和新意。让听众在笑声中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得到教益。
比如:“大年三十借砧板,你真冇识挑时间。”大年三十晚,家家户户都要用砧板砍鸡切肉,你却要去借,很不是时候啊!
“心想恋郎人阻隔,扁柴烧火炭冇圆(叹无缘)”。木板烧出的炭呈片状,圆木棒烧出的炭呈圆柱状,这是常识。“聋佬担刀来破竹,为何节到冇闻声”?聋佬,聋子。聋子干什么活都不可能听到声音。
“半夜粟米跌落地,点灯难寻好心肠”。重点放在后一句,说明心肠好,很难得。
“寡母妇娘吃糙米,有对不知冇对难”。旧社会没有碾米机,人们日常生活食用的大米,必须用谷磨和踏对加工,糙米是用谷磨脱去谷壳初步得出的米,还没有经过对舂踏压去除米的表皮,没有光泽,十分粗糙。用这种糙米作饭煮稀粥都是很难下咽的。在容县方言中,寡母妇娘也就是寡妇。寡妇生活是艰苦的、孤单的,心中有着难言之隐,所以唱“有对不知冇对难”。
又比如:“磨房煲吃碓(对)头煮(主)”,煲吃,容县方言,作饭、煮饭。在磨房的踏对头煮饭——对头主。对头主即冤家,相互闹矛盾的人。
“双蔑扎柴有两度”,“有两度”,容县方言,引申为有两下子,有本事、有功夫。句中原意是用两条竹蔑扎柴草,得出两处扎痕,像“目”字型。
“辣椒送酒冇使姜”,喝酒用辣椒送,辣椒和酒本身就够辣了,不用再加上姜。“冇使姜”,容县方言,意为不用害怕。整句山歌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不用害怕、慌张,要镇定、淡定。
谐音的歇后语,巧妙地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炒香虾米变红人(仁);外甥打灯来照旧(舅);孔子搬家全是输(书);和尚梳头冇髻(计)出;老爷下轿你不(步)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