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生活

自然与生活

坐困散文2025-03-28 07:19:38
大自然一切的音籁都是悦耳的,一切的景色都是怡人的,无论蛰虫的细鸣,鸟儿清翠婉转的歌唱,花叶的清香,甚至我们不经意践踏的青草,忙碌搬运食物的蚂蚁都让我感到生命活力的震撼。我不明白整日沉浸在喧闹都市的人们
大自然一切的音籁都是悦耳的,一切的景色都是怡人的,无论蛰虫的细鸣,鸟儿清翠婉转的歌唱,花叶的清香,甚至我们不经意践踏的青草,忙碌搬运食物的蚂蚁都让我感到生命活力的震撼。我不明白整日沉浸在喧闹都市的人们何以没有兴趣,他们甘愿固步在密闭的小屋中苦思冥想或整日的闲聊,或在吃饭之后就匆匆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我们不必抱怨工作与学习的紧凑,当我们沿着幽静的小路去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不应有任何心绪的不安,看看路侧沾染露珠的禾苗,聆听枝上黄鹂的歌唱,有时荒地上铺满青霜的枯草也能引起你的倾注,于是就能感到生活的乐趣。这绝不是懒散与慵碌,只是让心灵汲取自然的清水而变得更莹澈。
不必忧虑夏天的溽热,冬天的冰冷。夏天有浓郁的木叶,遮蔽了烈日,映印出清影,躲在里面便很凉爽,还有燕子、麻雀等鸟儿在枝头跳跃;冬天有素净的白雪,晶莹的冰块,田野的凄霜,即如今日,单是隔着门上的绿纱望过去,就能看到屋脊上消融的雪水簌簌地落在庭院,迸溅出细细的水丝。更不必说春天蜂蝶绕花翩翩起舞,秋天满山林的红枫叶了。
但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恐惧、烦懑、无奈……使人的情绪混乱,大自然是和蔼的、谐调的,我们可以融入到自然之中,她可以给你慰藉,营造出使心灵闲适、静定的氛围,你欣赏着世间最美妙的艺术,便会忘却一切的郁闷,说不定会露了晏晏的笑容,甚而悠闲地哼唱出一首欢畅的曲子,此时的心情正如蜂蜜、甜饼或麦芽糖般甜,于是心胸豁然开朗,公路上汽车的鸣笛不再那样扰人清静;低垂的柳条竟像夹道欢迎似的或是想轻拂你面容的慈爱的人;解冻的地面也不再只是让人厌烦的淤泥,而是大地复苏生机勃勃的先兆。
这使我想到贝多芬,这位音乐天才的听力渐趋衰弱至最终全聋,他过着孤单与痛苦的生活,是艺术挽留他存世,他离群索居,大自然是他唯一的知音,他写道:“世界上无人会像我一样地喜爱田野的……我对一棵树比对一个人还要喜爱……”在维也纳,他每天都沿着城墙遛一圈。在乡间,他常独自散步,从黎明到夜晚,不戴帽子,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他又写道:“全能的主啊!——在树林里,我好快乐——在树林里,我快乐——每棵树都传达着你的话语——上帝,多么地灿烂!——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山丘上,一片寂静,为你效劳的寂静。”这是《贝多芬》传上所记,除了音乐外,大自然同样给了贝多芬莫大的慰藉。
虽然花园里常常有很多人,但很少有人像生物学家似的倾情地观察一草一虫,也许只有儿童还有些相像。若一个人喜欢自然并拥有耐心与时间的话,他或许会观察某朵花有几片花瓣,某条虫怎样爬行或饮食,甚至凝视叶片的细纹,看看鸟儿的羽毛。当然这也许会引起别人的痴笑,并不是热爱自然之人都要学法布尔长久地观察昆虫并写出一本《昆虫记》的。但我有一段时间确实是那样关注生物的,我曾经在雨后观察蜗牛,走在空静的花园小路上,地面爬满了蜗牛,当然还有被人踩碎的蜗牛壳。我伏下身子注视着爬动的蜗牛,它们像是黏着地面而行,背着一个硬壳,拖着的像一个尾巴,我正数着它的螺纹,忽而被它的触角所吸引,在两根大触角下有两根短触角,大触角的顶端有一圆珠,那里又有一个孔,看起来像眼睛,短触角太细小,不知那里是否也有“眼睛”。我捡起一根细针样的枝条,去触动它的触角,触角便弯曲收缩,随即又伸出,我又用细枝触它纤弱的躯体,它的身体便缩进壳内。我随手拿起一只蜗牛,它似乎用触角去抵我的手,仿佛在说:“放开我,你这个蛮横的人。”
冬天的生活总是缺乏绿意的,然而在墙沿边总能寻到俨然挺立的青草,它不仅给我生命色彩的喜悦,又使我为其精神肃然起敬。在到处萧索的景象中,除了田野里青翠的麦苗,还有什么比这些野草更能给人以激情,更能使人心旷神怡,一时逃离使人忧郁的要流泪的寒冬。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死不是各自独立的,是相互依存的,人类要呼吸植物体释放出的氧气而生存,要饮地下的清水,吃植物的果实,甚而一只蝉,也要饮几口甘露。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假使地球上只留下几种单调的生命,那是多么地可怕。当人类的文明继续发展,但愿还是创造出到处都是机器的噪音与浓重的油气味世界,任何人类的创造物都不能与自然界相抵触,因为大自然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当你读读优美的诗文,就会感受到他们寄寓在花草虫鱼之中的热爱自然的心情。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放弃仕途去周游祖国的山河,并写出了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同时又是文辞优美的散文,他几十年间都热情地融入自然景物中,怡然自得地忘却尘俗的生活。想一想,还有陶渊明在南山边悠然采菊,林和靖种梅养鹤,周敦颐赏莲,苏东坡在竹林吟诗,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人喜欢鸟儿,不一定要把它放在笼子里,笼外的自由才能展示它清脆的歌声。
如果确实不能到郊外领略自然艺术之美,坐在书桌旁读书也如身临天然之境,所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有时也可看着窗外的草木与鸟儿,忽然从远处传来学校“叮叮”的铃声,也觉得自然就在心中,也许生活中无处不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