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风雨杨公寨
提起北宋名将杨继业和杨家将的故事,国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距我们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杨家将当年屯兵的山寨,那就是灵宝杨公寨。杨公寨原名杨洪寨,杨洪就是《杨家将》戏文中杨府那
提起北宋名将杨继业和杨家将的故事,国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距我们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杨家将当年屯兵的山寨,那就是灵宝杨公寨。杨公寨原名杨洪寨,杨洪就是《杨家将》戏文中杨府那个老管家。据说这个山寨就是杨家将在此抗击辽国入侵中原时屯兵的寨子,至于杨令公当初为什么不派他的七郎八虎中任何一个儿子,而是派了一个老管家来镇守山寨,就不得而知了。
带着对杨家将的崇敬,带着对这座千年古寨的神往,在一个“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初春下午,笔者和几个朋友慕名来到杨公寨。
从三门峡出发,驱车四十分钟来到灵宝。不知是因为时令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车出灵宝市南郊,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另一个时空。车窗外,黄土高原所特有的丘陵地貌沟壑叠加,湿漉漉的春雨将满眼的黄土坡和山梁重重地染上一抹醉人的金黄,没有多余的色调,一切都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裸露着自然的本质。车绕着刚铺就的水泥路蜿蜒而上,不知过了多久,一座新山村挡在面前,“到了”,有人喊了一声,车中人猛地从如画的黄土高坡中回过味来,鱼贯着钻出车外。一位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这是新村,老寨子还要靠南。
在一位毋姓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杨公古寨。杨公寨位于一个南北长约200米、东西阔约150米呈龟背状的土塬上,仅容两人并行的小路蜿蜒着努力地在山间爬行,在寨子与山脚之间画出一条细细的不规则的曲线。小路之外,荆棘布满了风雕雨刻千年形成的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杨公寨南、北各有两道寨门。南面的第一道寨门有两层楼高,青砖结构,两扇四指厚的木质寨门半掩着,寨门顶端的门额上刻了三个篆字,随行的朋友研究良久只认出一个“山”字。门额四周环绕着回形花纹,上下四幅浅砖雕图案,分别是琴、棋、书、画,似乎暗示着寨子主人的书香身世。第二道寨门为砖拱的主寨门,高大,主体为夯土结构。寨门两侧,沿峭壁边缘立起了一道高约七八米,底宽近4米的夯土寨墙,将村寨与外界阻断。在两道寨门之间,正好形成了一个类似瓮城的结构,如果有人攻寨,即便侥幸通过狭长且毫无遮掩的山道突破第一道寨门,也正好暴露在两道寨门之间的狭小空地上,成为守寨人绝好的靶子。
由于杨公寨奇特的地形,在环寨子的其他地方,主人以险代墙,从没有筑过围墙。在当时的年代,险峻的地理位置和匠心独运的防御设施,为杨公寨村民安居乐业提供了最精心的呵护。
走过第二道寨门用青条石铺砌的狭长甬道,仿佛穿越了一道无形的岁月之门,高宅小巷,一切都被封存在数百年前的那个年代。寨中小院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结构,住宅建筑用的青砖薄而宽大,质地细密,很多院门上方有前伸的屋檐和精美的砖雕装饰,其中几座院落的门前还立有小型石狮子或刻有荷、菊、梅花等图案的门墩,墙体上雕饰以梅、荷、石榴、蝙蝠或者福、寿等传统图案和文字,门窗上也有大量的雕花纹饰,图案题材有花鸟鱼虫,也有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等。
北面第一道关,依山势而建,在一面是绝壁的土崖上掏一洞,上窄下宽呈梯形,洞口仅容两人并行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洞内上方掏有一窟,为守关人藏身之处。过了关口,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弯曲向上,上到尽头,是一条宽约不足五尺青石铺就的险道,长不足10米,两边俱是峭壁,深不见底。再往上,就是北寨门了,遗憾的是寨门土改时被拆去了,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
那位毋姓村民告诉我们,现今的寨子是清末灵宝县岳渡村的杨氏兄弟为躲避土匪所建,当初杨家将在此屯兵的山寨经过八、九百年的风雨变迁早已不复存在。毋姓村民还说,杨氏兄弟在当时的灵宝县城开有多家商号,并在岳渡拥有大量田产。他们为什么弃平原华府不住而要在这个险峻的山头筑寨呢?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匪患了。
然而,令杨氏兄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就在他们去世几年后,灵宝土匪雷云天看中了杨公寨的险要地势,带着一杆兄弟攻占了杨公寨,防匪的寨子变成了土匪的山寨。历史,不仅和杨氏兄弟,还和杨氏兄弟的先人杨令公们开了一个玩笑。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说豫西土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豫西土匪曾一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这里,曾爆发过闻名全国的白朗起义,由豫西刀客首领白朗所率领的杆子(义军)曾纵横鄂、豫、皖、秦、晋、陇、川等大半个中国,其矛头直指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洪宪王朝”,是20世纪初震撼全中国的一件大事。
灵宝地处豫、秦、晋三省交会处,属于“三不管”地带。灵宝土匪大都属于本地特产,一场蝗灾、一次瘟疫、一场战争,很快就能催生出一批大大小小的土匪。
据灵宝县志记载: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旱,蝗、蝻生,禾苗被食几尽,斗米价一两五钱。冬无雪,大灾荒,人相食,饿死者十之四、五……;道光十八年(1838年)六月,蝗,食禾将近,百姓食树皮草根……;1921年,阌乡旱灾极重,秋冬之交,阌乡疫病大作,每至一家死亡殆逾半数;1932年,是年春,天降黑霜,麦豆薄收,仅有一二成。夏,大旱,秋禾多枯……在短短200年时间内,灵宝境内灾年记载竟达数10次之多。
连年灾害严重的豫西,土匪蜂起。据史载,仅20世纪初,活跃在豫西地区的大小土匪杆股就有一百多家,多者五、七百人,少者三、二十人。像号称“中原大侠”的王天纵和巾帼趟将张寡妇、趟将老洋人等都许多名匪都曾在灵宝流窜作案、祸害灵宝人民,连那个后来盗掘清东陵,臭名远扬、临死还搂着大烟枪的孙殿英也是出自豫西土匪。
趟将是豫西土匪对自己的称谓,所谓“趟”,是指趟水过河,也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混一天是一天的意思。土匪管自己叫趟将,当地老百姓可没那么客气,无论你是什么“大将军”,还是什么“大都督”,一律称其为“杆”,闹土匪叫“起杆”,土匪大头目就是“大架杆”,二头目就是“二架杆”。
趟将“起杆”,首先要喊“牌子”,喊“牌子”也很有讲究。如豫西最有名的趟将白朗因被人陷害进了大狱,出狱后,他的好友梁洼村的郜永成替他喊“牌子”,是这样喊的:
老白朗,做趟将,
不图银钱不图粮;
天下事,太不公,
爷爷我肚里气不平;
软的捏,硬的怯,
爷爷我心肠要变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