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

守岁

担饥受冻杂文2025-04-01 03:06:46
守岁,可谓年节活动中最后一个节目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一夜是时间的门槛,年序进入新的一轮,人的年纪就增加一岁;生命,无论是走向旺盛,还是趋于衰亡,古往今来人们都关注这新旧交替的一刻。守岁的
守岁,可谓年节活动中最后一个节目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一夜是时间的门槛,年序进入新的一轮,人的年纪就增加一岁;生命,无论是走向旺盛,还是趋于衰亡,古往今来人们都关注这新旧交替的一刻。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以上便是传说中除夕守岁的来历。
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作为民俗文华传统,守岁由来已久,就我国而言,可上溯至北朝,而在唐代进入鼎盛之时。诗人杜甫曾在其堂弟家守岁时写下《杜宅守岁》,其中有两句:“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意思是指亲人团聚欢闹,在槽边吃草的马受惊了,彻夜通亮的烛光,林中的乌鸦被吓飞了。
古人守岁的情景如此,乡间人们更有一番讲究。农村除夕之夜吃年夜饭先得祭祖,在面南背北的座位上,端正地摆上饭碗,然后上酒,由年长者率全家老小执香恭请先走的亲人享用。此夜,每户人家的灯烛要亮至次日天明。
乡里人守岁多在灶间,偌大的屋内围坐着几代老小,而此时灶膛里有截柱子粗的木头在燃烧,老人们叫做“焐肥猪”。
乡里人守岁的规矩讲究,还表现在种种禁忌之上,例如小孩不能随便乱开口,生怕日后遭不测之祸。当然,大人有时会用“百无禁忌”之词来婉言,又有的自找“彩头”来化解。倘贪吃的小孩在抓取糖果瓜籽时,不留神打碎桌子上的茶杯,大人会硬作言欢语快地说:“岁岁(碎岁)平安”。
相比之下,无拘无束,没有规矩制约的城里人守岁总能翻出新花样。近几年来看春节晚会已程式化,缺少创意和新意。如今有的全家上饭店吃火锅,有的是亲朋好友上娱乐中心跳舞、唱卡拉OK,有的外出旅行,其趋势是守岁社会化、多元化了。社会化的守岁方式,也许会淡化人们的守岁观念。不知再过几个个世纪,守岁习俗还会有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