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香花还是野草

鲁迅——香花还是野草

水西杂文2025-09-09 07:36:23
关于鲁迅的评价,看过很多,文学史把老人家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老人家也曾经被人利用为大棒,压制倾向不同的文艺工作者。近些年,翻案成瘾的人又结合一些道听途说的生活琐事来质疑先生的人格。这些我没有亲见也不
关于鲁迅的评价,看过很多,文学史把老人家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老人家也曾经被人利用为大棒,压制倾向不同的文艺工作者。近些年,翻案成瘾的人又结合一些道听途说的生活琐事来质疑先生的人格。这些我没有亲见也不想考证。那天看过一篇文章,题目记不真切了,大概是“鲁迅香花还是野草”。颇有代表性。
上学时候学了很多鲁迅作品,那时候比较叛逆,读起来比较过瘾的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注释写明是针对梁实秋等人。那时代么,左的痕迹还没有消除,我们也不免以别人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随着的后来的开放,那样的内容淡化了,人们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等到接触了梁实秋的作品,才惊艳散文竟然可以那样写,融合知识情趣理趣为一炉,书卷中透出的平和冲淡向我展示了另外的人生状况。即使身居陋室,与老鼠为邻,竟然也写得妙趣横生,使人忘却了环境的恶劣生活的窘迫,更不用说品茶谈美食的小品了。再对照鲁迅的作品,嬉笑怒骂,言语犀利顺手一刀不知道刺向谁(后来知道里面涉及很多文化名人,包括抗战时为保护学生利益而死的杨荫榆等),冷峻不免有些尖刻。读小说吧,要人感觉不到现世的温暖和希望,每每读起,就想起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这是一片绝望的死水……又有轶闻鲁迅和很多的朋友决裂了,硕果仅存的就是瞿秋白。
曾经有人说:当有人说你不好的时候,可能是对方有问题,当所有人说你不好的时候,可能就是你有问题。尤其听说鲁迅和一向以温雅平和著称的胡适徐志摩等结怨时,也不免认为鲁迅气量狭窄,偏执。当我学会知人论世的时候,通过《<呐喊>自序》早已经了解了鲁迅的身世经历和他迷惘探索时期的精神轨迹,多少理解了老人家,但心下不免窃想:老人家多少有些心理不健全。可果真如此么?鲁迅真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么?
我是一个女子,一个北方女子,可偏偏鬼迷心窍般的喜欢温婉恬淡,读一些精致性灵的文字,不免心驰神往,更兼音乐浸染,总想把自己熏陶成一个平和文雅的女子。于丹不是在论语的解读里呼吁淡定平和么?作为一个自然人,我可以平和平淡,可偏偏我无法逃避我是个社会人的事实,可偏偏是无法被和谐的社会人。一些事实使我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我忽然发觉我又转到先生的那一边了。“不平则鸣”这是古已有之的道理,可在Q空间给人留言,“爆发”一词无论是用汉字还是用拼音,出来的都是星号,原来被和谐了啊!我沉思默坐,反省自己,虽说有不平,但很少为个人恩怨得失而鸣,这是我的傻气,我知道,教养可以阻止我用TMD式的抒情,但怎么能阻止我的悲悯呢?
这使我又想起了先生,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的人,喜欢不喜欢他的文字世界,面对着抗日救亡的现实,沉湎于个人梦幻的情调,躲在象牙塔里自怜,对于这样的人鲁迅怎么可以喜欢得起来呢?当然文艺是要百花齐放,这和他们的作品无关,鲁迅的批评甚至厌恶该是“立足于民族命运和历史责任感的方向性的理性取舍”,换言之,那与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有关啊!
温总理说,要让人有尊严的活着,要关注弱势群体。总理的话大有深意,也大有针对性,我在此不想一一列举。这些“要”显示这社会良知的匮乏,那么在良知匮乏的时代,鲁迅到底是香花还是毒草呢?我想大概不用我说了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