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人生中的导师

父亲,我人生中的导师

真伯散文2025-12-10 09:10:29
自我记事起,父亲在我眼里永远是快乐的,似乎他从来没有过压力和忧愁的负重。从如今年近七十岁的父亲身上,足以看出父亲为这个家所承受过的艰辛和负重。父亲早已驼了背,清瘦的脸上已被生活的苍桑刻满了印痕,但至今

自我记事起,父亲在我眼里永远是快乐的,似乎他从来没有过压力和忧愁的负重。从如今年近七十岁的父亲身上,足以看出父亲为这个家所承受过的艰辛和负重。父亲早已驼了背,清瘦的脸上已被生活的苍桑刻满了印痕,但至今,在他嘴里从来没有言语过困难。他总是在我们姐弟生活工作中面临困境时鼓励我们:“只要心中有不放弃趟过困难这条河的坚定信念,你就一定能渡过去,困难过后日子依然灿烂。”这就是我父亲面对困难的朴素哲学。
现在,我用一个不惑之年的眼光,再回过头来看父亲。使我在心灵深处深深感到,父亲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而且他这一生时时都是在困境中趟过来的,只是父亲不愿我们小小的心灵承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而已,他把一切生活的负重都埋在心里,挑在肩上。还要在我们眼前做出轻松愉快的样子,这就是我深爱子女的父亲。
父亲原本是1956年毕业的师范生,被分配到现新绛县的泽镇涧西小学任教,后因奶奶和母亲得病,58年父亲辞去工作回家照顾奶奶和母亲,但病魔还是早早夺去了奶奶的生命。奶奶去逝后,父亲接替了生产队会计,生产队长,再后来村上成立了中学,62年父亲又被选为一名民办教师在村中学任教了。除每月300个工分外,还有三元钱的补助,爷爷六十来岁在生产队只能算半个劳力,母亲有病,在当时物资馈泛的年代,就凭这一个半劳力养活七口之家,可想是多么困难。所以在我们姐弟的记忆里,每年年终从来没有分过一分钱,还要欠生产队里的口粮钱。细细想来,也不知父亲是如何维持这个家的。
五岁时,父亲被划成革命占线的逃兵,有那几个月每晚都要接爱批斗,当时已时值初冬,白天除上课外午饭时间还要到路边,地边挖树根做燃料,当时的农村,不到下雪数九是没有几家生炉子的,冷了就在家里放盆火灰取暖。就是在这种压力下,父亲每顿喝完玉米或高梁面粥后,都会给我们姐弟四人讲好听的童话、故事,还时时唱几句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盼星星、盼月亮,只盼得活深山出太阳”至今我还记忆尤新。
1974年底,那年我十一岁,母亲的病刚好,爷爷又得了食道癌,这也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给爷爷看病是要花昂贵费用的。那两年,生产队一个工(10分)仅仅能合得3分钱,每人一年的口粮也只有38斤小麦和80斤玉米、50斤高梁。我姐姐和妹妹都要上学,小妹妹只有5岁,当时对于一个七口人两个病人的家庭来讲,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个家就凭父亲一个人支撑着。
父亲是村上出了名的孝子,在那种生活条件下,父亲总是把小麦跟别人换成玉米,有时再把玉米换成高梁,留下一点细粮好给爷爷蒸二面馍,每两天还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就连有病的母亲也和我们吃一样的窝头、红薯,喝一样的玉米面菜叶子粥。有一次我偷吃了一块二面馍,被父亲撞见了,给了我一顿好打后,就把我们姐弟四个叫到一起讲:“爷爷受了一辈子罪,没有赶上个好年景,现在已七十多岁了,又得了病,我们不能让爷爷再受罪了,你们还小,以后有的是好吃的,好喝的,可你们的爷爷就不同了。以后再补都没得去补。”说完后并风趣地模仿《列宁在一九一八》电影里的台词讲,“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爷爷实在不忍心看父亲的艰难,就拒绝治病、吃药,还常常说:“不用看,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看不好,周总理那么大的官不是也没治好吗!更何况咱这家境……”。父亲说“不行,病一定要治的,我看到你病着,我心里难受,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你看病。医生说还是有希望的。”
为给爷爷看病,父亲不知在爷爷跟前磨破了多少次嘴皮,为给爷爷看病,父亲已向亲戚朋友借了两三千元的债,并且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全卖光了,就剩下了三间土坯房子,真可谓是家图四壁啊!
爷爷得病到了后期已是瘦得皮包骨头了,躺下,坐下时间久了骨头就会把肉皮硌的生疼。父亲为了让爷爷减轻疼痛亲手为爷爷做了布躺椅,也不知从何处找来厚厚的海绵垫在爷爷的身下。还为爷爷能坐在外面晒太阳和别人聊天驱赶寂寞,而找来了橡胶内胎充上气放在木轮车上推上爷爷院里院外的走动。父亲除上课和照顾爷爷外,还让母亲养上三十来只兔子,有点空就挖药材,灌黄鼠,晚上捉麻雀,当时供乐销社收购,一只黄鼠皮一毛五分钱,一只麻雀三分钱,而且黄鼠肉还能吃,这也许是我童年吃过的最香的东西了。就这样,父亲也绝不让我们有一个辍学,细想想也真是难为父亲了!
为给爷爷看病,父亲两上太原,两下西安,最后还是没能把爷爷挽留住,于1976年6月病逝。
爷爷在临终前半个月,拉着我和姐姐的手,给我们讲了父的故事。
“你们的父亲,并非我与你奶妈的亲骨肉,你奶奶一辈子没生过,你父亲是我们从育婴堂里抱回来的。(育婴堂相当于今天的孤儿院)你父亲自小就聪明,但是因家里穷,没钱供你父亲念书,可他总是把同伴学过的书要来自己学,家里没事的时候,他总爱往学堂跑。常因在外面听被先生赶跑,他遇到不会的就问小伙伴。十三岁那年,他非要参加完小毕业考试,我们都说他不成,他却说能成,我给先生好说歹说先生才算答应让他试试。这一试竟考了全校52名学生中第五名,这是我和你奶奶还有先生万万没有想到的。
听说县城中学对家境贫穷的优秀生发奖学金,你父亲非要考,我去一打听,奖学金只免学费,还有书钱、饭钱,咱还是拿不出。可你父亲还是要考,而且说,我只要考上,不让家里拿一分钱,果然以全乡第二十名的成绩考进了县中学。其余的一半学费和饭钱都是你父亲课余时间给学校和校外的几家铺子打零工挣来的。你父亲年年是“三好学生”,没等毕业,就被推荐上了地区师范学校。
爷爷还讲了父亲十二岁时,他的母亲来认他,在他听说她还有两个儿子后,坚决不认。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亲生父母就我一个儿子我认,他现在还有两个儿子养着,而养我的父母没有子女,将来无依无靠,如果我真认了,两位老人心里也不会塌实,人们不是常说“生不如养亲”吗?我不能那样做啊!可想父亲当时的心里的滋味是何等的复杂呀!
这就是我的父亲,在他身上永远渗透着勤勤恳恳、直面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永远渗透着不管自己千难万难,“决不在孩子心灵上播下生活沮丧的信念,永远渗透着孝心为生,生不如养,老人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