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碛口情怀(文化篇)
(上)经济发达的地区有文化吗?或说有深厚的、有价值的文化吗?我们曾经对香港这样评论,说它是文化沙漠。八零后的代表人物韩寒这样说经济大都会上海,可以展示这个建筑,眩耀那个成就,却难以推出一个全国有影响的
(上)经济发达的地区有文化吗?或说有深厚的、有价值的文化吗?我们曾经对香港这样评论,说它是文化沙漠。八零后的代表人物韩寒这样说经济大都会上海,可以展示这个建筑,眩耀那个成就,却难以推出一个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想想,还真有它一定的道理。而说到文化,有那么一句话说得太滥了,可是,我还想在这里把它的最后一句说出来,那便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如果再加一句的话,那又是:地上文物看山西。
早些时,一说起文明文化之类高雅的词语,总是感觉那诸如云岗石雕、五台佛国、玄空寺院、应县木塔、晋祠圣母、尧都殿庙、黄河铁牛及书琴诗画等等才是真正的文化,而像那几间破屋,一柄木犁,一条老街之类的是文化吗?也许是现阶段处于泛文化滥态了,也许是自己有眼不识文化真容吧,总之,说起文化,我总是抱有一种非常圣洁的心态的。来到碛口,这种难言的心态又马上降临,直到回来家十多天了,它还是不能远离自己的左右,在大脑里久久盘旋着,叠印着。
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内涵的东西呢?慢慢地,我认为,文化是一个非常圣洁同时也很是平常的一个变形却无态的词,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存在于一呼一吸间,落实在一文一字里,无形无语,又有体有声,似风雨中高耸不倒的大山,也像长流而下却不时会枯竭的天河,平常的有一种千年来形成的风俗,非常的又是一种无言而有着深厚内容的思想,它还体现出一种高尚无私的道德修养,转化为一种真诚的意识与说教,更是一种对美好圣洁的精神心灵的崇拜,同时也有对生活未来的向往敬抑,当然也有对神灵宗教天地的无限追求。总之,文化,有高低、雅俗之分,却没有是非之别。一种长相,一类骨骼,一种性情,一个眼神,一种声音,一顿饭菜,一句粗口,一间房屋,一处院落,一个山村,一座庙宇,一个传说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文字,一本书,一幅画,一首诗,一种信仰,一种思想,一种向往,更是一种文化。前者是大众的普及的,平常的,平民的,通俗的,后者则是高雅的,精湛的,神秘的,圣洁的。但真正实在多彩的文化,却又常常处于二者之间,形成第三种文化状态:既是平常的生活化,又有高雅的精神化。如果按照这一理论,我所情牵梦绕的碛口,则基本属于前者,这里的文化,不太高雅,却很具体,没有诞生什么高雅的诗文艺术,却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历史。全镇几百年也少有一个两个进士、状元及第者,但是对文化的无限敬仰,对知识的崇拜却无一日不在,无一时不存。一般而言,这里的山民一般是先做小买卖,后做大买卖,然后再教育下一代读书应试取仕,成功立业,然后再汇入整个中华文化的巨大洪流中去,齐身、治家、平天下。这也是中国正宗的入仕成业之道,制度现实使然,无论你是经商的,还是务农的,或是百工之人,概莫能外。除非是逼于生活,无钱读书。
碛口一带,有钱者很多,具有这种正统思想的人更多,再加因南来北往地跑,故见识也广,知道知识的重要,读书还是下一代,下下代的首选。然而,不知是老天预先定下了碛口就是一发大财的宝地,还是因钱太多,条件优越,这些富商的后代大都不愿下苦攻读,总之成就大者较少,与晋中、晋南那浓得让每一块砖瓦都具有了丝丝文气的情形比起来,那真的是相差太远了。就是到了富起来的现在这一辈,一说山西煤老板到了京城如何如何的财大气粗,到了国外又如何如何的粗俗不堪,告你,那些人一般不是中部和南部的人,大都是吕梁山里下来的。这是不是也可算作一种文化呢?
去了一次碛口,有一个人让我深受感动,他就是碛口商埠的创建人,陈三锡。在当地具有诗书传家之称的西湾村的陈氏,即陈三锡一族,祖代相传六世,始终不忘读书求学,坚持通过知识,翻身救国,实现一个家族的远大理想,虽然最后也无见多大成效,但那份对文化的向往与执着,却终没有放弃。有远见,有善心,有能力,取得了永宁州候选州判的资格,相当于今天离石市的候补副市长。官并不大,也无实权,只是个名号而已,他也不太在乎这个,用现在的话来说,便是一心用到了买卖身上了。买卖做大后,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教育后代,让其好好读书,或武或文,将来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付出了好多的心血。慢步走进陈氏旧址,看着那破塌了大半的练武厅和私塾旧址,我的眼睛不敢有一丝的大意,我在努力地寻找着穿行于这个商业大都中的那缕缕轻柔而淡雅的气息,或者说一种能浸心养魂的神秘的感觉。透过历史厚厚的浓雾,我还是真切地看到了这位五尺高的汉子身上那股飒爽的英武之气,与清美的文秀神光。
翻遍整个碛口古志,我只找出碛口商贸鼻祖陈三锡第五代孙到七代孙,共有岁进士、恩进士、明经进士六名(不是会试进士,不授给官做的),另有拔贡、恩贡、郡生等16名这一比较出众的文化史实,其他家族真的很难再看到读书读出点出息的后人出现了。寨子村陈氏一族曾是碛口的商业大户,其祖陈秀昌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优廪生(秀才中的优秀者),虽然当时社会处于风雨飘摇,历史大变革的前夜,但这位老先生依然秉承“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书孙愚”的古训,决心让自己的三个儿子苦读经书,走仕途道路,而且自己也兴义学,宏开教学,招收贫寒弟十多人,亲自教授,5年不收学金。前面的二个儿子读书不开窍,聪明的三儿子陈晋之却对父亲的谆谆孝诲产生了怀疑,愤然道:“穷秀才教书而已,且自己读书,既不能生产,又得添累父兄,吾不为也。”公然违抗父命,弃学经商。但是,到后来虽然被人称为陈百万,却对读书重生向往之情。陈晋之曾对人说:“愚平生别无嗜好,读书学习而已。”并把儿子送到太原读书,可惜,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影响吧,在读书方面,后继几代终无大的成就者。
到是在道光年间,出现过一位名叫张从龙的抱牛武状元。但此人也仅是因长期放牛抱犊,练出了一身的力气而已,不算。临县的第一位正式大学生应该是一个叫冯汝骧的人,他是碛口镇冯家会村人,从小聪颖善记,勤奋好学,光绪十二九年中举,后又考入北京大学,以专科学士的身份毕业后,成为本人现在所在的太原五中的前身,也就是山西省立一中学一位优秀的国文教师,后回乡任临县第一高等小学校长、山西省公署政务厅秘书处股长、乡宁县长,为山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山西教育史上的一大名人。但命运多舛,事与愿违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思念如花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