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官于酒,态度几何
上回文《酒与官》是说为官者因酒误事、借酒成事的罢。但酒和官、官与酒的关系又微妙得很,有时甚至微妙到不可言传、不能言传、不敢言传的程度。还是说古已有之的罢。为酒求官。这类人的老祖宗,自然是阮籍,他好饮酒
上回文《酒与官》是说为官者因酒误事、借酒成事的罢。但酒和官、官与酒的关系又微妙得很,有时甚至微妙到不可言传、不能言传、不敢言传的程度。还是说古已有之的罢。
为酒求官。这类人的老祖宗,自然是阮籍,他好饮酒,常在杖头挂一百钱,遇店即进,遇酒便饮,一醉方休,确有点酒侠风范。皇上想跟他攀亲家。别人以为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可阮籍不以为然,竟醉60日而不醒,皇上也只好“不得言而止”。但当他听说步兵营厨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斗时,乃求为步兵校尉,做个小芝麻官,为的是天天有酒喝。
无独有偶。晋人姚馥千方百计要调任酒泉太守,魏人李元忠求为太常卿,皆因为当地多美酒之故,唐诗人王绩,做官时根本不理政事,专务酒,罢官之后听说太乐署焦革家善酿酒,挖空心思到焦革门下效犬马之劳。这些人是醉翁之意不在官,是冲着酒去的。目下看来,如此的人物当然少了,如果有,一定非常羡慕茅台镇“镇长”的那个位子罢。
因酒误官。唐诗人孟浩然,一日与好友约定去京师赴任。恰好这天“有朋自远方来”,两人便设宴饮酒,家人来叫他起程时,他饮兴正浓,不肯离去,酒倒是没误,但改变他布衣命运的前程却误了,孟浩然却不以为然,说:“业已饮,遑恤他”。推荐者自是愤然离去,心中不免骂道:“没出息”。但李白却赞之曰:“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可谓“惺惺惜惺惺”。
谢灵运的侄子谢几卿是个小官,有次酒后撒尿,溅到了在旁的令史身上,没想到这点小事却让皇上知道了,罢了他的官,他对此毫不介意,“裸袒酣饮”如故。这也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喝酒不注意,撒尿也没个地方。
借酒升官。自古以来,酒就是礼品,送礼送酒的事儿恐怕不少人干过,对象不同档次大概也不一样,自然回报也不一样。汉代有个叫孟佗的人,拜见宦官张让时,提溜了一斛西凉葡萄酒,这于今来说,相当于“XO”的进口货。张让很是高兴,就提拔孟佗为凉州刺史,时人讽之为“一斗得凉州”。苏轼有诗云:“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斛得凉州”。可见酒场比战场还厉害,一斛葡萄酒换个官做,好多人以为是值的,但也有好多人在耻笑着。
务酒不官。这样的人物古时甚众,特别是魏晋时期。陶渊明做彭泽令时,他便命所有的公田都种酿酒和黍子,而不种粮食,在今天看来这好像是在调整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但在那时还不行,民以食为天,而他却以酒为天。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他,毅然归隐田园,“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嵇康就更怪了,好友山涛举荐他去做官,按常理来说,他应该告诉山涛“需要怎么打点你说话,这有文银二百两你拿去周旋”之类的话,可这位“不知好歹”的家伙,却写了“与山涛绝交书”。“真不够朋友”,他俩可能都会这样想。
凡此种种酒和官的故事,无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有关,是不足为怪的。而今日之中国,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好时代,为官也好,为民也罢,只是分工不同,当官的是公仆,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人,酒,自然也是主仆共享的吧。
但主人们的酒与公仆们的酒,还是有些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sf传奇新服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黔城趣事拾遺
下一篇:呼吁社会为农民工子女减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