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支持文学发展是富有远见的战略举措

专项资金支持文学发展是富有远见的战略举措

简心散文2025-03-30 15:38:35
上海作协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作协下属文学杂志《收获》、《上海文学》等稿费标准即将大幅度提高,新标准将是原标准的2-5倍。这个计划获得了政府的专项资金的支持。对此,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表示:“这笔钱
上海作协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作协下属文学杂志《收获》、《上海文学》等稿费标准即将大幅度提高,新标准将是原标准的2-5倍。这个计划获得了政府的专项资金的支持。对此,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表示:“这笔钱体现了上海政府对文学的重视。这既是对作家劳动的尊重,也是对纯文学刊物的支持。”(10月11日来源:青年报)。
笔者认为:上海市政府的这个举措,不仅是对作家劳动的尊重,对纯文学刊物的支持,更是对文学事业的支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是一项富有远见的举措!它必将促进上海文学事业的繁荣,为上海市的发展注入充足的文化底蕴!提供充足的文化支持!
这条新闻也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参加的本地作协召开的一次笔会。本来应该是交流创作经验,探讨创作得失的笔会,没想到却成了作家们的诉苦会,出气会。一些作家感慨文学创作是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事业。有作家说,有时绞尽脑汁地写出一篇作品,投到文学刊物,结果要么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要么是发表了也是薄薄的一点稿费,有的还没有稿费,只寄几本杂志充作稿费。还有的甚至要求作者交版面费、赞助费。为此很多作者都受到了来自家庭、亲人、朋友、单位、社会等各方面的阻挠、嘲讽。有的作者甚至还被人讥讽为是偏执狂,是有精神障碍者。认为搞文学创作除了点灯熬油,熬身体,贴时间外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好处,于个人、于家庭、于单位、于社会都没有什么好处。因此,热衷于文学创作的人都是一些精神不正常的人。
笔者也曾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几年来前还曾尝试着学写一些文学作品。刚开始,有些作品被变成铅字之时,笔者也曾欣喜若狂,但是,几次之后,笔者发现,那个欣喜若狂确实是种轻狂。首先,没有几个人读过文学作品,更没有几个人认为发表了作品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单位不鼓励,政府不奖励。而且那些寄来的稿费单上的数字,有时少得让兑付汇款的邮政小组用异样的眼光反复打量,让笔者都不好意思到邮局去兑付。至于那些让笔者交付版面费的通知,笔者则一概是看都不看,就直接扔废纸篓里了。现在除了偶尔读点小说外,再也没有写过文学作品了。
象笔者这样曾经的文学爱好者,如今的文学陌路人还大有人在。有数据显示:在中国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在大步下滑,中国文学刊物的发行数更是直线下降。有些的当年发行几十万份的知名文学刊物现在的订阅数竟然不足万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是丝毫也不为过。还有的干脆转向,变身为通俗读物,用一些惊人的噱头来吸引人。更有许多享誉一时的文学刊物竟然停刊。让人感到不胜唏嘘,殊为可惜。而更让人纠结的是,那些让人眼睛一亮、让人精神一振的文学作品,也成了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了!这可能有多种原因,但是,少得可怜稿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地方的政府却不惜用重金奖励新闻写作。笔者所在地政府就规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正面新闻的奖励1000元,在省级、市级党报上发表正面新闻的,也根据不同的版面和位次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有的通讯员写新闻,一年就可获得上万元的政府奖励,再加上部门的奖励,一个勤奋的写新闻的通讯员年获奖励就可多达几万元。而文学创作的奖励政策,虽经有关人士多次呼吁,但至今都未出台。以至于许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纷纷转行搞新闻写作了。
笔者绝非贬低新闻写作,应该说,新闻写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引导社会舆论的需要,对新闻写作给予适当奖励完全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地方的政府能不能把对新闻的厚爱之心也分一点给文学创作?把对新闻写作的重视之情也施之于文学创作?是的,文学创作没有新闻写作那样,在宣传领导政绩,在扩大地方知名度方面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基础。虽然这种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通过人们的感情、思想的变化,进而对现实发生影响的。它可以促使一些人去改变或形成一种风尚,可以推动人们参与社会的改造活动,等等。文学还具有激奋人的情绪,按摩人的心灵,增加人的底蕴,塑造人的性格等作用。可以说,这些作用比起新闻作品来更持久,更有效。
因此,一个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政府,一个立足于健康发展的政府,都绝不会忽视文学的作用,都会重视文学的发展,都会加大对文学创作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文学刊物,让文学刊物大幅度地提高稿费标准,就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政策,值得各地仿效!
标签
相关文章